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1日
“不做时代的落伍者”:韩雅兰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韩雅兰致父母的信(局部)

    韩雅兰与父亲韩望尘合影(20世纪30年代初摄于上海)

  “ 儿不愿作(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1937年4月18日,延安窑洞的昏黄灯光下,31岁的韩雅兰伏在炕桌前,提笔给远在西安的父母写信。
  这封信她写得很慢,字里行间满是愧疚与决绝。几个月前,她还是西安女子中学的一名教员,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收入。但民族的危亡和个人的觉醒,促使她毅然决然奔赴延安。
  这封整整3页信纸的家书,不仅饱含着一个女儿对父母的牵挂,更深藏着一位进步女性冲破封建束缚、追寻信仰的决心。
  家国情怀与自我理想的双重觉醒
  1905年,韩雅兰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家庭。其父亲韩望尘早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参与过辛亥革命、反袁斗争,与杨虎城相交莫逆。西安事变期间,韩望尘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义举,积极响应中共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号召。西安事变后,他以《西北文化日报》总社长的身份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家庭氛围的熏陶让韩雅兰自幼便树立了强烈的家国意识,她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时,便主动接触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进步女性中的一员。
  大革命失败后,韩雅兰于1930年前往上海,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后因参与学生运动两度休学,最终于1936年6月完成学业。自复旦毕业后,韩雅兰回归家乡,进入西安女子中学任教。
  虽然拥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心中那股“不愿落伍”的信念却始终在提醒韩雅兰,不能坐视民族危亡而无动于衷。
  促使韩雅兰下定决心奔赴延安的,既有对时代的责任感,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觉醒。作为一名进步女性,其丈夫王圣域的纳妾行为,彻底打破了她对封建婚姻的幻想。韩雅兰在家书中向父母坦承:“但是从那时起,儿已认清自己应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更认清了一个女子不应只靠丈夫。若完全依靠丈夫,结果会落得求死不得求生不能的苦境。”自此,韩雅兰更加坚定地认为,女性的价值不应局限于家庭,而应在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得以实现。
  不告而别后的心声
  1936年末,韩雅兰最终选择“不告而别”,带着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以及对信仰的满腔赤诚奔赴延安。这些复杂且真挚的情感,最终都化作了家书里的点滴文字。
  韩雅兰抵达延安后,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第四大队女生区队的学员。她曾多次给家中写信,然而始终未收到回信。她明白父母或许因自己“不告而别”而生气,于是在1937年4月18日,写下了这封满含愧疚与坚定信念的家书,整整3页信纸,皆是肺腑之言。
  信的开篇,她便流露出对家人的深切牵挂:“亲爱的父亲、母亲: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终不能安心。最近有友人从西安来此,听说父亲和母亲对儿之走很觉伤心,祖母恐怕更难过。儿听了,心中也万分凄惨… … ”
  尽管内心满是愧疚,但她并未动摇自己的选择。为了让父母明白自己的这一抉择并非心血来潮,她在信中详细解释道:“这次到三原晓得了此地招生的事,儿曾经仔细的(地)考虑过后才决定走的。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回西安面商于大人。 ”
  提及章乃器、沈钧儒等爱国人士,她的信中满是敬佩与向往:“他们都起来挽救国家,儿受家庭社会的养育一场,怎能坐视不顾?所以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去应社会,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
  除了救亡图存的信念之外,韩雅兰在信中同样直白袒露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时代的豪情:“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子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作(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 ”
  在韩雅兰眼中,延安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她实现“为国家民族求解放”理想的圣地。她在信中向父母详细讲述自己在延安生活与学习的情况:“这里的物质生活比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则比外面快乐的(得)多……这里学校对于学习方面,教员讲的(得)很好,同时很注重研究性质,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得的益处很多。儿觉得在这里的几月学习比外边学校几年的学习还要得的益处多。 ”
  她还特意提到身边的熟人:“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赵师长(杨虎城部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师长赵寿山)的女和子都在这里,好些熟人,此地的女生已有三四十人。 ”
  赵寿山与韩望尘相熟,韩雅兰在信中特意提到他的子女,正是希望用这样的细节减轻父母的担忧。
  时代洪流中的理想之光
  这封家书,不仅是韩雅兰对家人饱含深情的告白,更如同她投身革命的一份“宣言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烽火在中国大地熊熊燃起。韩雅兰遵循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离开延安返回西安,投身地下工作,积极参与陕西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她不顾自身安危,奔波于各个抗日阵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家书中“为国家民族求解放”的誓言。
  1943年6月,年仅38岁的韩雅兰因病逝世,将宝贵的生命永远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革命事业。
  韩雅兰的选择并非个例,而是那个年代众多先进青年共有的价值追求。她在家书中写下的“为国家民族求解放”的铿锵誓言,恰恰反映了千千万万冲破封锁、奔赴延安的青年的集体心声。他们同样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同样渴望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探寻到救国之路。
  据陕西省档案馆相关资料记载,仅1937年上半年,冲破敌人封锁抵达陕北的知识青年就达2000余人。他们当中,有像韩雅兰这般放弃安稳生活的知识分子,有告别优渥生活的富家子弟,还有舍弃海外学业的归国学子。他们翻越高山峻岭,躲过敌人盘查,历经艰难险阻来到延安,只为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打破黑暗,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
  韩雅兰唯一的儿子韩蒲,长大后循着母亲的足迹踏上了革命道路。1948年,他从北平前往华北解放区,进入华北联大、华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韩蒲将母亲的这封家书精心珍藏了60余年。为了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家国情怀,他在2010年将家书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这封抗战家书,虽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但却以真挚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青年的理想与担当。韩雅兰用自己的选择表明,在国家危难之际,每一个不愿“落伍”的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照亮民族前路的微光。而这些微光汇聚成炬,便成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力量源泉,其火焰亦如一座穿越时空的灯塔,为后人点亮前路,赋予我们无尽的勇气。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张惠妹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