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泰 《高山上》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3年
张玉泰 《红旗飘飘》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4年
张玉泰 《江岸留痕》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4年 河流在纸上弯曲,
像一条记忆里的脉络。
墨色是风的影子,
也是心里尚未说出的语言。
在济南画坛,提起张玉泰这个名字,常常会有人点头说:“哦,他的画‘气’很足!”这“气”,并非年轻气盛,而是一种文人式的清朗与不事张扬的劲道。作为晚辈,我每次看张老师的画,总有一种“既稳妥又新鲜”的感觉:你知道他有足够的传统功力打底,却又时不时给你一个出乎意料的当代视角。就像一位看似安静的长者,聊到兴头时,忽然来一句俏皮话,让你忍不住会心一笑。
张玉泰,198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后来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深造。几十年在馆院、美术馆的沉潜,使他有着典型的“学院派”修养,笔墨有法度、章法有分寸。但真正走近他,才知道他并不只是“规矩先生”,他还有另一面:写生时常常背着画夹走进江河大地,风吹日晒,席地而坐,面对山水写下真切之感。那种“现场气息”,让他的画纸上总有一股“活”气。
他是那种有点“慢热”的人,平日里言语不多,待人却真诚、爽直。朋友们说他“儒雅敦厚”,这话不假。但在我看来,他更像一壶陈年老酒:初尝温润,细品有劲,酒力上头时,反而是最真实、最痛快的他。
中国画有“三师”之说:师古人以入法度,师造化以得生机,师心源以成境界。张老师的画,正是在这三条脉络上走得很稳。
他不是只窝在书斋临古人画谱的那类人。你看他的作品,常常能看出实地写生的痕迹:江面上的水纹、城市道路的曲线、山谷的褶皱……如果没去过现场,这些细节很难画得这么准、这么透。可他也不满足于“照相写生”,而是把现场的景物,经过笔墨的提炼与心境的过滤,再搬到画纸上。于是,那些山河楼宇就带上了一层“张玉泰式”的秩序。
他常说:“生活和大自然就是艺术之源。”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古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份现代人对“结构”的深刻理解,把设计感带进了水墨。
看张老师的画,有一个特点:远看有整体,近看见笔墨。
比如他画水,常常是大片留白,辅以几笔横扫的淡墨,水势的宽阔与速度就出来了。远远一看,像江河在流动;走近再看,那些干湿相间的墨痕,分明是水波的层次。
画山,他习惯用皴来造势、用墨罩染,不琐碎,却能表现山的体量感。
画城,他几何化楼群,用黑线勾勒切面,再以灰色块面交错,仿佛在看一幅都市的“节奏乐谱”。
这就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骨气,又有现代设计的节律感。
他的画色彩很丰富,用墨也极为纯熟,近期看到他十几幅六尺整张的写生创作,颇为震撼,墨分五色为骨,色彩是“第二呼吸”。这种丰富又像是一种节制,这正是他的品格在笔墨中的投影。
张老师的画,不守旧,也不新潮。其传统在于虚实、黑白、疏密、节奏这些核心的审美秩序。其现代在于视角与结构的更新:航拍式的俯瞰,几何化的城市切面,灰度分明的构成感。这种“搭桥”,让他的画既古雅又清新,既能走进美术馆,也能走进城市客厅。他也善于保留速度的痕迹:刷痕、回锋、飞白,都没有刻意修饰。于是,观者不仅看到“山河楼宇”,还能感受到风向、水势,甚至画家当时的呼吸与心跳。这种真实,正是写生的魅力。从学术价值看,他把写生、结构、笔墨三者融成了一种稳定的表达方式;从审美价值看,他的画远观有秩序,近看有细节,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从叙事价值看,他持续关注“江河与城市”,这不仅是个人主题,也是时代关切。所以,他的作品有三大特征:能挂(空间感强,适宜陈列)、能读(信息量大,耐人寻味)、能留(有传统根基和现代气象,具备长远收藏意义)。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画如其人。张玉泰的画,就像他本人;不急不躁,温厚中带着锋利,沉静里暗藏活力。作为晚辈,每次看他的画,都像是跟他聊了一场天,聊江河、聊城市、聊艺术,也聊生活里的真滋味。
中国画讲究“以心印心”。我想,张玉泰之所以让人敬佩,不仅因为他笔墨上的造诣,更因为那份“厚积薄发”的气度和“真诚入画”的人品。这样的长者,是我们这一代学习的榜样。
他在山与水之间写下回答,
在灰色的城市里点燃一盏灯。
时间缓慢,但笔墨能抵达远方,
那里的江河,仍旧向东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