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4日
陈俊哲诗集《三秦吟歌》:古典韵律与现代精神的交融
○ 刘炜评


  作为陈俊哲诗兄《三秦吟歌》“出炉”的全程见证者,我有幸亲历了其构思、选诗、修改、定稿乃至装帧设计的每一环节,并时常建言。于我而言,是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事来上心使力的。若说这是“讲义气”,我也欣然认领,因为“义者宜也”“气者声息也”,所谓“讲义气”,本就是正当合理地互助偕行。故而参与其中,不仅是情谊驱动,于我更是乐事一桩。何况在整个过程中,俊哲的豪迈气度时时感染着我,对创作的极致认真更深深打动着我。
  关于《三秦吟歌》的具体感受与系统评说,已写入书前拙序,另有评论文章即将发表,这里不再赘述。此书腰封上印着阎纲先生、肖云儒先生、林峰先生的推荐语,其实最初也收录了我一段话,但我坚持要求删去了。倒不是矫情“附骥”,实在是怕不知情的读者误会,讥诮陈刘二人“互捧够友”,这就不“美气”了。不过在今天这个场合,我还是想把这段话念给大家:“《三秦吟歌》以赤子之情挥洒矫健之笔,于写景、咏物、咏史、写人、纪行、抒情、说理等诸多题材中,无不饱含着炽热的家国情怀。诗笔驱驰开阖,诗情奔涌洋溢,笔致摇曳生姿,艺术特色鲜明,堪称作者唱给三秦大地的悠扬心曲。”
  刚才平凹主席、云儒先生、建国会长的发言,从不同维度深入阐释了俊哲的“道德文章”,尤其聚焦于诗集的精神质地与艺术水准,所论精辟、启人深思。在此,我愿转换视角,把话题稍作延展,与诸位共同探讨当代诗词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迈向理想的未来。
  21 世纪的诗词创作面临一个核心议题:如何既持守“古典美”的精髓,又赋能“现代性”的内涵,最终达成二者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是诗词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一位当代诗词人理应肩负的文化使命。俊哲的《三秦吟歌》,正是对这个时代命题交出的一份积极有益的答卷。
  诗词(即旧体诗)“古典美”其核心在于三端:典雅美、凝练美、声韵美。有诗友提议应加上“意境美”,我认为意境美固然是诗的质性之一,但并非旧体诗独有,白话诗同样需要以意境立骨。而“三美”,才是中华歌诗历经数千年沉淀而成的独特美学根基。那么,诗词的“现代性”,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对当代社会生活动态的热诚反映与深度介入;二是对当代人类先进文化的积极呼应与主动汇入。《三秦吟歌》的价值,恰在于它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古典美与现代性的并存共生,其中有三点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个人生命体验与集体文化意识的深度融通。诗词创作从来离不开个人感知的底色,但真正具有穿越时空力量的作品,必然能以个人体验联结起集体共鸣。因此,古今中外的主流诗论,向来反对创作中的“恶劣个性化” —— 即脱离时代、隔绝大众的极端个人化书写。若通读“屈陶李杜苏辛”等大家的别集便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优秀率虽高,却并非字字珠玑,而那些最能打动当世与后世读者、传播最广远的篇什,大多如黄遵宪称赞梁启超文笔时所言:“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三秦吟歌》中最具分量的诗篇,亦如是。我在阅读笔记中曾写道:
  俊哲观赏大江大河时,诗情尤为澎湃,盖因江河的宏伟气象,与他的胸襟最为契合。如《眺龙门》《潼关望黄河》等,虽写眼前壮丽景色,实则处处跃动着作者的豪情壮志。试看《河出龙门·其一》:“高峡腾骧气势吞,不辞劳苦跃龙门。为之天地豁然阔,浩渺烟波自在奔。”这固然是作者心驰神往的大美自然境界,但细品之下,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迈向昌盛的精神写照?
  对俊哲而言,这种“我怀”与“众情”的融通,还离不开诗人角色与公职角色的调适。他是诗人,但第一身份是公务员,这种双重身份非但没有成为创作桎梏,反而催生了难得的创作张力——他以诗人的敏锐捕捉生活肌理与情感细节,又以官员的视野体察社会脉动与民生苦乐。在这种双重视角的观照下,他的作品既透散着个人情感的温度,又承载着集体文化的厚度。
  其二,细微情致与宏大主题的和谐统一。诗集中诸多作品,或抒写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志情,或记录职场体验、读书感悟,皆发乎至性至情,读来感人至深。如“翘首几番老屋前,百回揉面至光鲜。扭头看表儿该到,水响锅中灶火燃”(《回家感受母爱五首》其二),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母亲盼儿归的温情画面;“溪碧逶迤出远村,楼房夹岸一时新。两轮逐梦挥戈地,卌载同心携手人”(《鹧鸪天·与同学李育善回苗沟访其故居》),道尽同窗情谊与岁月沧桑;“常随事务行南北,惯向台前与会频。披卷途中吟几句,偷来片刻养经纶”(《与会途中读书有感》),鲜活再现了公务之余的治学坚守;“耕艺金州整五霜,归心岁岁返咸阳。今朝渡过汉江水,始觉金州是故乡”(《渡汉水》),饱含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眷恋。这些作品多聚焦“小情调”,字里行间满是生活气息与真性情。
  而书中关于今昔大场景的书写,则直指宏大主题——或为各行先贤立传塑像,或为人间正道绘景制图,或为社会进步鼓与呼,多方面显示了对历史人事的考量、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如《谒帝喾冢》《苍圣歌》《白水谒酒圣杜康》《商山四皓歌》《太史公歌》《四知先生杨震》《焦云龙在潼关》《格尔木城念慕生忠将军》等诗作,将“镜头”对准古今杰出人物,深情赞颂他们“扶义倜傥”的品行,寄望今人仰贤思齐。又如《茶厂叹红帽女工拣红漂》《赞红妆雨夜值班》《雪中开车路上所见》《咏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篇章,以温润笔墨再现当代普通劳动者的坚守与奉献,礼赞平凡中的伟大。
  此外,诗集中还有不少作品的立意指向警示、反思与叩问。如《临秦公一号大墓》《青木川》《塔云山四首》其一等,或直抒胸臆、褒贬分明,或含蓄表态、发人深省。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细微情致”与“宏大主题”的变奏,并非生硬的拼接或切换,而是“多调”和谐统一于“主调” —— 即深植于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从家人亲友的一句叮咛里,能读出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历史画面的“回放”与时代场景的“直播”中,能感受到个体在文化格局中的价值与担当。最终,在这部诗集中,“小我”的意绪与“大我”的情怀实现了有机合一。
  其三,文言语汇与白话语词的相得益彰。古典诗词的主要语料是文言,但即便是在中古时代,开明的诗人也不排斥口语入诗。苏轼便曾说:“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在白话成为书面语主流已逾一个世纪的当今,旧体诗创作更没有理由固守文言的壁垒,拒绝白话语汇的介入。当某种生活场景、某份情怀思致难以用文言语词精准摹写时,无妨采用当下语词,关键是“熔化”得适当。《三秦吟歌》的语言实践恰是如此:既没有固守文言的艰深晦涩,也警惕陷入口语的随意浅白,而是让文言语汇与白话词句各展所长,也就是重文言之凝练保留古典韵味,取口语之鲜活贴近当代语境。这样的诗例在书中俯拾皆是,在此毋须赘举。这种“取昔”与“纳今”并重的诗语措置,让作品既能经得起古典美学的审视,又能被当代读者轻松理解。
  我还想附带说一点:《三秦吟歌》是一部“类型写作”的文本,其题材主要聚焦于“旅游文化”领域。据我所知,俊哲创作的诗词累计已有近千首,此次结集,为贴合主题,不得不割爱“限题”之外的佳作。欲览俊哲诗词更多风貌,且待来日新集问世。
  各位同仁,当代诗词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像俊哲这样脚踏实地的探索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当代旧体诗创作中,护持“古典美”与追求“现代性”并非彼此存在“排异反应”,反而可以相互滋养、共同成就。愿我们以赏读《三秦吟歌》为契机,进一步思考当代诗词的发展道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中华诗词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具生命力的光彩。
  (本文系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刘炜评在陈俊哲诗集《三秦吟歌》研讨会上的发言,标题由编者添加,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