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只有秋声最好听
○ 陈嘉瑞
  立秋那天,买回一只蝈蝈。
  于是,我有了这个季节最好的清赏——听秋。
  蛇年之盛夏,因了闰六月,两个月的热量都叠加在一起了。西安的天,展现着少见的蓝;西安的云,变换着少见的艳。大唐不夜城,夜夜人潮涌;各条朝天街,天天热浪滚。小姐姐薄衣短衫,团扇遮阳;快递小哥全副武装,飞来驰去。有人戏谑,长江的三大火炉,抵不上渭河的一个锅。八月的长安人,被太上老君集体请进了炼丹炉,免费祛寒湿。
  孔明兄日日晨走大明宫,把脚下的太阳,一步一步地踩出地面;效祖兄骑电摩,满城追文玩,带风把不断飙升的城市温度,一圈一圈地要降下来;振宇兄头顶骄阳,身泡汤泉,气味水深火热,把自己的满腔憋闷,一下一下逼出来;志刚兄挥起陶令的镢,高高地挖下,把枝头的秋声,“知——”的一声,一举一落挖出来……
  蛇年之盛夏,张海红飞来飞去,被自己的工作忙化了;孙蕊玲喜来乐去,被自己的《涅槃》慰化了;王亚凤忙来忙去,被自己的外孙萌化了……
  蛇年之盛夏,自己的书房被热出了董桥之言: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诗词小说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总是甜的;又专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整个暑天,我的书房也是热汗出尽。诸多水分,被一一沥除净尽。那些清散下来的“著作”,那些受到什么什么项目资助的“专著”,一一被提到后楼收纸壳的张师门外,好让张师换回几个菜钱。张师后来有见,言好多塑壳尚未拆封,他有不舍,先重新拾回家里审阅一番再论出路。数十年书房之大瘦身,方为方英文君一席话:自己书房除过《红楼梦》《鲁迅全集》等等之外,余者皆为垃圾。
  何丹萌先生身在泾川,见青皮核桃满街售卖,惜其时尚“没有灌油”,即遭人裂食,夫夫何忍?其感泾源避暑诗吟曰:“年年消暑泾河源,主人忙后又忙前。文清情深深几许,超胜汪伦桃花潭!”
  和谷先生之书屋在铜川故里兴建,热热闹闹的鞭炮声中,满满皆为乡邻之祝福赞美。和先生选择大暑天气大兴土木,吉事吉时,也是让他一生之诗文同满场之木材砖瓦一样,蒸发掉所有水分,实实在在矗立于故乡之土地上。
  蛇年暑热中,宋彦毅先生南下北上,率其泾阳乡研会同仁,临山阳、幸榆林,飞汗秦楚,润目蒙汉,广交天下友,只为四海春;李印功先生皤发浩然,笑掀热浪,助推其《华文月刊》热中大热,热至域外;杨红利女士艺术馆暑期开班。清凉之地下室,宽敞之大厅,铁画银钩,严师爱徒其乐融融……
  好一个蛇年夏热:日日酷暑,汗蒸热煮;汗蒸热煮,日日酷暑……直要石头变软、铁栏消融欤? —— 正在人们吴牛喘月、舌伸喉枯之际,咣当一声:立秋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到了立秋,梧桐必定开始落叶,所谓的“一叶知秋”。文献有载,宋时到了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之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要高声奏报:“秋来了!”奏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果然,彤云罩顶,满城忐忑,热雨扫过,暑气立歇。
  清风拂去,清人金农送来小诗:“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此刻,梧桐落叶,秋虫鸣叫。
  “吱——吱——吱——”我的蝈蝈又叫了,薄薄的羽翼,颤动着,生出金属之声。这15大元购得的自然“秋声”,追泉林,响天籁,纯天然,无污染,其甚美乎?美矣哉!
  只有秋声最好听。“吱——吱——吱——”
  秋,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