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八:“泉沟,去县城北一百五十里,居大寒山北,入大通河。 ”
汇流九:“躲龙沟,去县城南一百六十里,居红山之东,亦谓之红山嘴沟。源原平阔,原为游牧之地。 ”
汇流十:“卡子沟,去县城北一百六十里,居大寒山北,流入大通河。 ”
汇流十一:“克图沟,去县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居下达坂之北,流入大通河。 ”
汇流十二:“湛水,去县城东北一百八十里,发源自白山之西。 ”
汇流十三:“白岸谷,去县城东北一百九十里,雾山之北,原有白山,山岸之水东流出谷,与湛水合,东南流经雾山,注于大通河。”
汇流十四:“覆袁川,去县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即覆袁山下之川也,注于大通河。“
汇流十五:“星泉,去县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居永安城东北,与花海近。涌泉于地,其穴之多,有如星聚,亦号乱泉,水南流出,注于大通河。 ”
有水则以利民,大通县境内,民国时已有众多沟渠灌溉谷中田地。
仅在旧县志中抄一个局部地域:
“ 去县城北,大寒山南。总渠二条,列支渠三条。 ”
灌溉之外,还借水力推动水磨油坊。因为当地主产小麦、青稞和油菜,也只看一个局部:
“ 河北川八堡,其计水磨油坊一百二十盘。 ”
今天,行于大通河岸,因普遍使用电力,水磨已是过往,少见使用。倒是常见更完备的水利设施,渠道两边,白杨夹峙成行,油菜花从眼前一直开到天边,开到远山根前。
还有河上一道又一道水坝,高压线塔一座连一座,使电网连接城乡。
即便如此,大通河因水量丰沛,流域中人烟不算过于稠密,本地用水后还有富余,新中国建立后,相继建成引大入秦、引大济湟的调水工程,分大通河水入甘肃省古浪县庄浪河流域,和湟水干流,补充邻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
出大通,有三个去向。
沿大通河继续东行。那就出了青海省,到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那样就可以看到大通河汇入湟水。天祝县天堂寺附近大通河段落我是行经过的。前几年去武威时特地绕行,就为在山中去看不流往河西走廊的大通河。再者,出大通翻大坂山,经互助土族自治县去往西宁。
最后,还是选了第三条路,去湟源县。
8.湟水尽头湟源
湟源位于西宁市西部,面积不大。
总体上讲,青海省地广人稀,草原县动辄上万平方公里,农耕为主的县面积一般也在四五千平方公里。
湟源一县就显得很袖珍了,面积1545平方公里。人口,据2002年统计数据,人口13万。在青海省,真算得人烟稠密。距西宁也近,才52公里。
其地理位置也特殊,位于青海湖东,日月山东麓,湟水河上游,是青海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藏文化与汉文化的接合部,是古代内地往西藏的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海藏通衢和海藏咽喉之称。如今有青藏铁路、109和315国道连接东西。
因地理位置处于要冲,其见于史书也早。
三国曹魏政权时设立西平郡,湟源属临羌县地。
隋开皇五年,公元581年,在石堡山修筑石堡城,设戍屯兵,吐蕃人占据后,称铁刃城。《读史方舆纪要》:“石堡城西三十里有山,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号曰赤岭。 ”
赤岭即今日月山。
赤岭,是唐时汉语的命名。藏语称此山名尼玛达娃,意思是太阳和月亮。蒙古人称此山为纳喇萨喇,据说也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我揣测,当游牧的藏人和蒙古人,登上此山,雄跨马背,四望皆是阔地长天。很多时候,长风浩荡,原野无尽铺展,东望,金光万道的朝阳初升;西边,一轮月亮正垂向天际,还在钢蓝色的天幕上余晖银亮。
唐(618—907)划全国为十道,在青海置鄯州都督府,湟源为鄯城县地。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前往吐蕃和亲的文成公主便经过此山。传说文成公主上了赤岭,恋恋不舍,东望中原长安,因悲伤失手将一面宝镜摔成两半。两片宝镜留在了山口两边。一片日镜,一片月镜,因此这赤岭就有了一个新名字:日月山。
今天,到山前,有文成公主塑像。上到山口,两边山坡上,各有一座亭子,日亭和月亭,都是游客们的打卡之地,更是汉藏漫长交往互通的深长纪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