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10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马飞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就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以及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与遗物修缮保护等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推动7.7万余座零散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
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马飞雄介绍,为加强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已累计投资2.7亿元实施43个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实施全国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协调补助资金20亿元,推动7.7万余座零散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
在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公布方面,我国先后公布四批,包含294 处纪念设施、遗址以及1128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
抗战文物资源家底也基本摸清,全国共有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20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延安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
在文化传播上,全国年均举办500余个抗战主题展览,吸引逾6000万人次观众走进抗战遗址和场馆。96个抗战遗址和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个省份推出38条抗战文物主题游径,众多抗战遗址和场馆成为各类教育基地。
“十四五”期间,15个抗战纪念馆新建改扩建、68个抗战纪念馆展陈提升,我国抗战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有约2000 万烈士,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留下姓名
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负责人李敬先表示,据统计,约2000 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牺牲,有名有姓的仅 196万人,符合条件的烈士遗属享受相关抚恤待遇。
马飞雄副部长还介绍,第四批名录中的著名抗日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5岁。其中,有在空战中屡立战功的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郑少愚;作战勇猛,获朱德、彭德怀通令嘉奖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7团2营营长刘鸣琴;“王二小”原型之一的抗日儿童团团员王禾;率领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华侨蚁光炎;以及不远万里来华的苏联援华飞行员奥列霍夫、罗马尼亚援华医疗队护士柯芝兰等国际友人。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