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腾的羊肉和鲜美的血肠摆上案子了,蘸料是野韭菜花捣的酱。当然,还是要小饮酒,催话,催心里话。雍正年间,有一任西宁知州叫杨汝楩的,咏河湟间山川人事的诗不少,其中两句,有点道出眼前情景的意思:
知君半日坐,已彻五千言。
不饮饮同趣,醇醪在座中。
羊肉大好,青海当地的青稞白酒,苦而烈,其况味如这雄荒大野,粗犷奇崛,想来也是本地酒该有的味道。喝酒,吃肉,说话。肉好已是不易,加上话题是文化兴替、族群盛衰,不拘于某族某地之狭隘,谈古论今,就更加不易了。
我问蒙古人的去处。
答说,祁连全县还有4000多蒙古族,约占全县人口的10%。
藏族人口1.3万,汉族人口1万,最多的是回族,有人口1.6万多。此外,还各有数百撒拉族人和土族人。夕阳西下,我们大概又谈了五千言才散去,返回卓尔山。
第二天,临行,才去景区游览一番。
高台上,大片青稞地,针芒上都缀满晶亮的露水。
突然,地势下陷,那是一道深有好几米的冲沟。雨水来时,地表水汇流,把高台上的黄土冲刷到山下,再过几百年,这片黄土深厚的高台地貌会被流水重新塑造,成为许多城堡状的黄土高丘。过这道深沟,上去,山势在眼前缓缓升起,进入丹霞地带,不时有红色的岩层裸露,有些是深的冲沟,有些是陡壁,上方平坦处,却是青碧的草甸。有一个雄壮的突出部,面向下方河谷。
停车,步行上顶。海拔上升,露水变成了白霜。
发现了一株兰花。角盘兰。
这种兰花长相奇特,叶是绿的,茎与盘在茎上的花也是绿的,只是茎和花的绿要稍浅一点。好像是绿中调和了一点黄,是那黄使绿变浅。以前见过的,常常聚生,三株五株、十株八株聚在一起,这回,却只看见单独的一株,二三十朵小花,自下而上,盘在茎上兀自开放。太阳升起来,花被阳光照亮。不一会儿,上面的霜就化成了露水。我蹲下来,为它照相。它很乐意的样子,没有像别的草,在风中摇晃。其实,它之所以站得稳当,是因为茎结实粗壮。
还有许多相识的花草。蓍。天仙子。繁缕。狼毒。茴香。
我没有再停留。直奔到那个突出的高台之上。山势突然在脚前陡下,露出岩石。云杉和圆柏塔状的树冠,突起下方。西南望,河谷中停着团团云雾,更显得宽阔幽深。河两岸是农耕的村庄。立着白色佛塔,是藏族人的村庄;有清真寺的,是回族人的村庄。它们阡陌相交,鸡犬之声相闻,炊烟相连。视线最近处,是楼房成群的祁连县城。再望向河谷对面森林密布的山,有一座山凸起的形状有些特别。朋友告诉我山的名字:牛心山。汉名当是比其他族群语言后起一些。说是20世纪50年代才有的。前来绘制地图和找矿的地质队起的。
6.大通河上门源
昨天一天,其实出了大通河流域。祁连草原、扁都口和峨博镇上的元代古城,都在流向河西走廊的内流河——黑河流域。
下山,出祁连县城,才又回到大通河边,顺大通河而下,向东,略微偏南,去往门源县。
门源,设县于1929年。因河得名:亹源。亹,笔画太多,太过复杂,统一简化为门。
以前的门源县地域广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将祁连析出,另设为县。大通河流域,没有一个县不是多族共居杂居的。门源是回族自治县,十多万人口中,回族占比40%左右,此外就是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
大通河自西向东流贯全境,全程178公里。一路相继汇入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是河湟一带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入门源不久,河谷豁然开敞。游牧的高原远了。平坦的盆地敞开在眼前。
一望无际,全是油菜花的金黄。这就是耳闻许久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公路两边,无边的黄色花使得本来就强烈的高原阳光更加明亮,使得本来就清洁的空气充满芳香。有点辛辣味的芥香。一处处村落,一处处追蜜人摆满蜂箱的营地。在花海深处停了车,那么多花,那么多蜜蜂在花海上起起落落,那振翅的嗡嗡声,那被阳光蒸腾而起的强烈芥香,让人头晕目眩。
置身于花的海洋中,我有些迷醉,有些恍惚。举目向天边,一线雪山如游龙蜿蜒。
是的,这就是门源60万亩油菜花形成的百里油菜花海。
有案可考,门源县和湟水、大通河流域的油菜种植史已经有1600多年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