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年逾八旬艺更奇 —— 漫谈王守志先生的绘画艺术
○ 吴军航
王守志 《壶关飞瀑》 纸本水墨 155cm×176cm 2008年


  安徽合肥市书画家王守志先生祖籍山东省枣庄,多才多艺,能书能画,兼涉篆刻,是当今美学思考和绘画实践并重的艺术家。
  王守志已八十四岁高龄,但是他很健谈,言谈中的思维非常敏捷,尤其是谈到绘画艺术的话题,更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这些年来,其绘画作品更是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想法,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他酷爱生活,尤钟情于皖南的山水草木。他画集中有一幅《晴日》,画的即是屯溪新安江边小景,那鳞次栉比的木头瓦房、水埠头边富有节奏的石头台阶、在河边浆洗捣衣姑娘的身影构成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这是新安江边的诗、生活中的画。笔者作为一个皖南人,读着先生画作更是感到那样的亲切,不时发出诗意的遐想。这不就是1934年郁达夫来到屯溪新安江边,吟就诗句中的景色吗: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当年的郁达夫看到屯溪的率水与横江交汇的情景,触景生情,当即诗兴大发。但是,这诗中的画面往往是需要人们品读之后才能心领神会,它不像视觉艺术的绘画,直接就有直观的艺术效果。
  王守志是一位善于发现美并勤于思考的画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用极其敏锐的眼光在屯溪的大河边捕捉到了这种朴素的皖南景色,并采用了最直观的绘画形式表达了出来。当人们品读着水墨交融的画面时,也似乎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意。这幅《晴“日》最能代表皖南特色,用他的话说:
  皖南是个好地方,我的绘画创作感受有一部分就是来自皖南。”在其艺术生涯中,表现皖南的作品还有许多。
  王守志是一个很有思想性、勤于思考的画家。他常说:“我画的作品,人家可以模仿,可以学习。但是,人家不知道我是如何想象的,不知道我是如何构思的。”的确,当我们参观他的画展或欣赏他的画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每幅绘画都充满了新意,都充满了激情,都能体现出他独特的想法。其实,答案来源于他口中的一段话:“我尊重古人不盲目追随古人,学习今人不像今人,更不愿意重复昨天的自己。”他把创新放在首位,以表现自我、创造美的境界为己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如何学习古人继承传统,王守志自有观点:“梅清与你没有关系,八大山人与你没有关系。”他这番话若是对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青年来说,就会感到很玄乎,甚至不能理解。他也非常关注中国画的创新,是艺术创新的力行者。他是在积累了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经验后才说出这些经典名言的。任何人在学习中国画的初始阶段继承古代的优秀传统、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这无疑是对的,问题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今后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因此,当一个画者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就要考虑艺术创作问题。这时的任务是面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搜尽奇峰打草稿”,描绘、收集、整理大量的艺术素材,以利于创作出新的作品。
  王守志生性耿直,为人豪爽,骨子里有一种雄强博大的气概。为了寻找新的绘画素材,他对北方的太行山有了接触后,就对表现太行山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许是太行山的精神与他个人的气质及内心世界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于是,他毅然决定把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太行山,他要表现太行山了。为了画好太行山,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对以往的艺术题材、艺术审美观的转型,比如他将要把心仪多年的皖南山水放在一边,要用雄强劲健的笔墨来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北方山水;二是他为打起背包向太行山麓进军,做好了长期深入太行山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他的“黑色太行”系列作品就是其倾注太行山多年的心血结晶。在太行山的王莽岭一带,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几乎是每年都来来往往,并与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他们之间,熟悉得像兄弟一般。至于太行山中的景色、农舍、树木、粮食及山中的风土人情等等,他已熟悉得了如指掌。据他介绍,站在太行山上,那恢宏的气势、刚毅的巨石组成了变幻莫测的群山,时而云烟飘渺,时而顶天立地。这时人们处在天地相交之处,与大自然对话,就能感受到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同时感受到了变幻无常的大自然除了天籁之美,还有一种雄奇的力量,它足以振奋人心,让人壮怀激烈。
  王守志在画太行山时,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体现其精神。他淡化了艺术语言中的线条,强化了墨块,在体与面中享受着音乐的节奏,在层次多变的浓淡墨块碰撞中体现着书法用笔丰富的笔法和骨力之美。具体到《壶关青龙峡》《山月》《夕》《青山依旧》《云起山涌》等作品中,在欣赏绘画中水墨变化、笔墨氤氲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巍峨太行山的气势和精神力量。就《云起山涌》一画,他说:“这幅画除了笔墨的运用,它的美感还在于山顶上的留白处理。中国画布局讲究计白当黑。作品中黑处是画,白处更是画,它更重要,它就是画眼。画幅中的气韵生动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太行山的精神实质,他干脆改变了以往在山水画中画上葱茏树木的做法,把山中的树木统统拿掉,直接让山石与天地碰撞,产生强烈的反响。这种对话,最干脆利索,响亮有力。整个画面体现出了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其《天地寂寂》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他此时要表现的是一种大美。
  对于绘画创作,王守志常说他的作品画的是艺术。实际上他是在强调绘画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绘画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艺术与真实的区别。大自然是自然的真实,艺术是源于大自然高于大自然的。绘画是艺术的真实。纵观其画作,他对绘画这门艺术理解得很深很透,在艺术实践中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到了画中有我。笔墨为我所用,构图、物体为我所调遣。在画面中要表现的是自我。在太行山中,有时为了一处景色,他坐下一画就是几天时间。他说:“这幅太行山长卷,艺术语言全用了点、线、面来表现,其中的山石树木、泉水草丛等已融成了一个整体,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大象无形”,在绘画中画的本身还是有形象的,只不过是需要分成具象的形象和抽象的形象,有时还有处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形象。我们欣赏绘画是需要用心去读的。王守志的太行山写生画卷就像书法中的狂草,我们在欣赏时不必斤斤计较于具体到每一个字是什么。这时认识不认识具体的内容并不重要,大家欣赏的是书法的整体效果,是书法中的线条美、空间分割美、黑白对比的美、体面的大小错落相互穿插美以及节奏韵律美。
  王守志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他平时做人很真诚,对艺术更是虔诚,他以真境为本,描绘的却是心中的丹青。“春蚕到死丝方尽”,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真诚之心在砚田里辛勤耕耘,并影响了许多学生和社会青年学习艺术、探求艺术,还引领他们走向太行深处。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书画院特聘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