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决战决胜“十四五” 咸阳生态、水利、农业显成效
  7月 30 日,咸阳市举行“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分别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各领域的工作成效,从蓝天碧水的生态改善到织密水网的民生保障,再到沃野田畴的产业振兴,交出了一份份扎实的“成绩单”。
  生态环境:铁腕治污绘就绿色画卷
  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为核心,让“咸阳蓝”成为常态,碧水清波环绕古城。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创新构建目标、责任、措施“三个体系”,实施书记季小结、市长月调度机制,首创履职“两张清单”。推进兴化集团异地搬迁,打响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枪”,76 家砖瓦、41 家橡胶企业完成分类整治,B 级以上环保绩效企业达53 家,占比全省第一。主城区实现供暖“无煤化”,29.6 万户完成“水暖炕”改造,新能源商砼车、渣土车占比超90%,国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清零全省领先。“十四五”以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10.6%,PM2.5下降13%,重污染天数减少 16天。
  水环境治理以“三水统筹”为引领,建成四级河流监管网络,22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扩能提标,渭河、泾河74个排污口精准溯源。陕西省率先完成县级以上及乡镇饮用水源地划定,8条河流 21个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8.9%,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
  土壤安全防线持续筑牢,20家重点监管单位完成隐患排查,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长庆石化土壤管控项目入选全国百大工程。同时,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91%新能源商砼车等数据,彰显绿色转型加速度。
  水利建设:织密水网守护民生安澜
  咸阳市水利局围绕“水利高质量发展”主线,构建现代化水网,筑牢水安全屏障。
  项目建设上,累计落实资金91.69 亿元,实施1246个项目。渭滨生态修复、亭口水库等工程完工,蚂蚁沟水库主体建成,泾河系统治理、彬长矿区输配水等工程加速推进,引汉济渭北塬供水等民生项目开工,57万亩渭北旱塬引泾灌区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
  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成功应对渭河“9·27”、泾河“7·19”等超警戒洪水,修复水毁工程 158处,除险加固水库 12座,建成78 处山洪监测站点。今年面对 69 天无有效降雨的旱情,启动应急响应,调配水源1.33 亿方,灌溉158.8 万亩,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城乡供水提质增效,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和 99%,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升至63.6%;城市供水通过水源建设、管网改造等措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严格落实“四水四定”,12 县(市、区)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羊毛湾灌区成省级典范。
  农业农村:沃土生金筑牢振兴根基
  咸阳市农业农村局聚焦“三农”发展,稳住粮食安全,激活乡村活力。
  粮食生产逆势突围,夏粮播种297.1万亩,居全省第二;单产301.97公斤/亩,超全省均值近20公斤。面对旱情实施“以秋补夏”,秋粮面积增12.55万亩,推广高产技术168万亩。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五化”机制实现 90.4 万农户监测全覆盖,近万户监测对象获 100%帮扶,脱贫人口务工22.08万人,小额信贷投放超9472万元。
  产业兴旺势头强劲,苹果产业新建高标准果园3.81万亩,“咸阳马栏红”品牌价值将破百亿;设施蔬菜、畜牧业稳步发展,新增31家省市龙头企业,泾阳建成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省级名录。
  和美乡村建设提速,43 个省级示范村获4300万元奖补,新改建户厕885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11%。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亿元,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7 元,增长6.5%,增速居陕西省前列。
  三场硬仗齐头并进,咸阳以生态、水利、农业的扎实成效,为“十四五”收官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