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保护引领绿色崛起 主办方供图 7月22 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汉中市委网信办主办、西部网承办的“秦岭四宝和它的朋友们——生物多样性在汉中”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在汉中启动。此次活动为期3天,媒体采访团陆续走访南郑区、洋县、佛坪县等地,聚焦生态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南郑:“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和经济强区”加速崛起
拥有2400余年建制史、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的南郑区,地处陕川交界,森林覆盖率达65.9%,绿色食药、装备智造等主导产业与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力,一座“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和经济强区”加速崛起。
汉山街道赵家湾村,583亩的“芳香之旅”农文旅融合示范园项目总投资2.55亿元,规划农耕、生态、茶园、非遗四大体验区,将直接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富、集体强、企业旺”的三赢。龙头山森林覆盖率96.5%,年均气温7.4℃,以“奇石、云海、彩林、雾凇”四绝闻名,已成为游客打卡秦岭的“云端仙境”。
从千年古县到“芳香经济”,从生态秘境到“国家4A”,南郑正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笔,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洋县:朱鹮保护引领绿色崛起
采访团走进“朱鹮之乡”洋县,探访全球朱鹮种群复兴原点,见证有机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洋县样板”。
在朱鹮生态园,采访团深入了解 44 年朱鹮保护历程。1981年,7 只野生朱鹮在洋县被发现;如今,全球朱鹮种群已突破万只,栖息地恢复至东亚多地。如今园区180余只种鹮承担着科研、野化放归与公众教育的多重使命,成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生动注脚。
朱鹮保护区核心地带的草坝村,依托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13 类农产品畅销全国。2024年,村集体经济积累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蹚出“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共富路径。
三产融合擦亮“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品牌。在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智能生产车间内黑米茶、胚芽米等69款单品通过二维码可溯源;在秦洋长生酒业,1000 亩有机糯稻种植基地为“中华老字号”谢村黄酒提供原料。洋县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厚朴、有机牡丹基地,认证有机产品 15 大类113种18.23万亩,区域公用品牌“洋县黑米”跻身全国百强,有机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
珍稀旗舰物种撑起县域高质量发展。洋县森林覆盖率71.59%,拥有长青、朱鹮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四宝”齐聚。南水北调、引汉济渭重要水源涵养地的功能定位,让洋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先后创建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洋县以旗舰物种保护撬动全域有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实践,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汉中样板”。
佛坪:“秦岭四宝”IP赋能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作为陕西省首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中国熊猫第一县”,佛坪以 91.19%的森林覆盖率和年均360天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正全力冲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剑指国际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
“十四五”期间,佛坪策划文旅项目67个、总投资76亿元,加速推进秦岭大熊猫救护繁育基地(二期)、熊猫谷4A景区提升等标杆工程。携程度假农庄陕西佛坪店落地沙窝村,成为红色旅游与生态体验融合的全国样板。未来,随着“十五五”66亿元项目库启动,低空旅游、研学营地等新业态将串珠成链。目前,全县已建成4A景区1个、省级度假区1个、3A景区2个,特色民宿26家,2025年上半年民宿收入2624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872万元。
熊猫IP 撬动流量杠杆。“秦岭大熊猫生态旅游季”入选国家文旅部精品线路,“熊猫半程马拉松”火上热搜。下一步,新媒体矩阵将全线上阵。作为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佛坪严守生态红线,同时成立“两山银行”转化生态资产,山茱萸药源基地、冷水鱼养殖等绿色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此次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汉中生物多样性的深度探索,更是对汉中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全面展示,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唐伟 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