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主办方供图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瞿晓燕 赵海波)漆沮河畔,从老庙老鼓擂响秦风血脉,到凝结农时智慧的柿饼糖霜;从太后饼穿越千年时光,到修复时光印记的锔瓷技艺,渭南市富平县 86 项非遗瑰宝构建起“国—省—市—县”四级保护网络。乘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东风,非遗工坊、示范基地、传习基地与传承人工作室形成立体传承矩阵,让千年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乙巳孟夏,54 位新晋传承人接过使命火炬,“老匠守艺、中青创新、少年传习”的梯队格局已然形成。从石刻、老鼓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到研学课堂的青春接力,富平非遗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
老城非遗体验工坊内,糖画铜勺流转间“望湖楼”跃然案上,漆扇彩晕与研学少年的笑声相映成趣;麦秆化作蜻蜓流苏,刺绣虎头鞋萌态可掬,剪纸“柿柿如意”传递美好祈愿。“非遗+研学”课堂里,孩童捏面塑Labubu、染柿霜布帛;“非遗+市集”上,麦编团扇与刺绣香囊碰撞时尚火花;“非遗+演艺”剧场中,皮影戏《刀刻春秋》用光影演绎石刻匠心;当拓印碑文的厚重遇见植物染色的灵动,千年技艺正焕发青春光彩。
以“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富平将非遗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柿子产业链上,古法吊晒的“柿柿如意”国潮礼盒、柿子酒、柿子醋、柿染文创等产品畅销全国;600年历史的琼锅糖创新推出低糖便携装,通过直播带货甜润万家。非遗进校园工程更孕育出蓬勃生机,阿宫腔“小许仙”登省级舞台,麦编文创亮相丝博会,目前非遗全产业链带动就业超万人,非遗工坊与传承基地形成“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市场运营”闭环。
青石为砚,麦秆作笔,传承人们以守正为根基、创新为羽翼,将文化基因融入乡村振兴血脉。当工坊灯火照亮古城,当童声唱响千年戏韵,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记忆,而是跃动火种,在匠心与时代的碰撞中,燃起照亮乡野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