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铁 《春山初醒沐朝晖》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5年
江铁 《徽州山乡焕新容》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5年
江铁 《雨霁山村翠欲流》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25年 炎炎夏日,品读江铁的山水画,是一种如同置身于万壑松风间的惬意享受。他的绘画笔势潇洒奔放、激情飞扬,个性面目突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其笔墨语言既有传统国画的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又独辟蹊径,融入现代艺术的审美元素与趣味。青山秀水,云峰烟岚,悬泉瀑布,园林古木,山村桥梁,无不散发出浑穆典雅的古典气息和幽远意境,吸引读者神游千载,思通万里,作神超形越的心灵漫游。这是笔者品读江铁山水画的第一印象,也是与他深交数十年,熟谙其艺术探索及人生历炼道路而得出的理性认知。江铁为人敦厚,心地善良,好学深思,钟情于画艺的探索,所以才能将自然山水和胸中氤氲之气,化作笔底云烟,散发出朴茂典雅、浑厚灵动的艺术气息。
一、面貌新颖,独创一格
江铁在绘画形式和艺术语言上不随流俗,笔墨潇洒,构图新颖,追求宾虹老朴茂华滋、天真高雅的风格意境。正如元代汤垕在《画鉴》中所论:“先观天真,次观笔意。”江铁山水画的“天真”首先表现在构思创意和活泼的意趣上。他描绘生养自己的家乡山水,并将心中的一往深情倾泄在笔墨之中。无情莫作画,作画须有情,这是他山水画的生命源头和艺术创作动力所在。其笔墨技法包括线条的力度、墨色浓淡层次以及书法用笔等形式因素。其笔墨技法的运用十分精细考究,墨色变化多样,以墨块为主,点、线有机融合在浓淡浅深的墨块之中,产生出云烟氤氲、墨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以他的《春山初醒图》为例,画面中的房屋、桥梁、树木的线条造型都镶嵌在团团墨块之中,点、线、块有机融合,密集而不窒塞,呈现出朴茂华滋、妙趣横生的意味。江铁画山石以点代皴,这是他笔墨技法的特色。千笔万笔,千点万点,点出山头气韵来。我曾戏称之为“江家皴”。
石涛曾以“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的诗句概括自己的笔墨技法,这一特色被江铁所吸收借鉴,但他在借鉴中又有所变化。他使用墨块墨团频率虽多,但总体画面并不给人以“墨猪”的滞拙感,反而显现出清新淡雅的感觉。这是因为他多用淡墨、清墨作为墨块,配以少量浓墨,从而获得浓淡相宜的效果。此外,他在清淡的墨块之间还有意留有一些较为明亮的块面,整体画面满而不塞,实中有虚,疏密相间,水墨交融。这正是石涛所追求的“纵使笔不笔,墨不墨,自有我在”的艺术境界。
二、整体布局,稳中求变
作为一个画家,必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卓越的审美目光,才能将自己的笔墨技巧和艺术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江铁幼承家学,早年师从伯父江鸣岐学画,江鸣岐是傳抱石的弟子。后又在合肥师从名师张建中。江铁山水画的整体布局遵循统一与变化的原则。清初的龚贤曾说过“整见才”。绘画的整体性即是观念、原则,是古人在绘画中总结的宝贵艺术经验。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画家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江铁把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技法细节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包括视觉协调性、情感表现力和艺术完整性。
细观其画,他的构图整体性尤为突出。在统一与变化的辩证关系中,他尤其讲求绘画构图稳中求变,图式生动,富有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如《青山着黛映高天》《青山几里入云烟》《青山环抱掩山居》《深山幽僻》等作品,他采用了几何图形分割画面,利用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相互穿插,有机组合,整体中突出变化,变化成分增添了画面的生动要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江铁 《山居图》 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25年
江铁 《翠拥溪山逸韵长》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25年
江铁 《溪山翠影映碧空》 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25年
江铁 《风拂林梢添逸趣》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25年
江铁 《峰奇松古海云闲》 纸本水墨 68cm×136cm 2025年
江铁 《新安江畔景清嘉》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5年 江铁画面布局的协调性还体现在画中墨块的聚散、松紧、大小上,且各部分的墨块相互呼应,画面呈现出特殊的气氛与情感。他对画面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也恰到好处,灵活生动。如《山林叠翠图》《黄山胜境图》《山居图》,江铁巧妙把握多维度的整体关系,创造性地将各种元素完美交织。如用笔的快慢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线条和块面的布白节奏,墨块的大小对比,以及空间留白及分布比例等,这一切在江铁的笔下都作了细心构思巧妙安排。正因他胸藏丘壑成竹在胸,所以才下笔从容,构图灵巧,变化多端。
三、面向生活,追求艺术的真实 写生是山水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到自然山水中去感受天地氤氲之气,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每个画家必修的功课。江铁深谙此理。平时只要有空,他就一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足迹遍及皖南的山山水水。
皖南山区的白墙黑瓦,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山涧清泉,缥缈烟云,是江铁无尽的艺术灵感的源泉。每次外出写生,都让他满载而归,且常有意外的收获。在他的山水画中,山村的水口、拱桥、曲折的石阶,以及隐现在山林间的马头墙、山间梯田的疏朗和飞檐小亭等,既是现实中的皖南山乡风物,更是经他诗情画意折射出的艺术山水。这些景物充分体现出画家的艺术创造,给天然山水注入了画家的生命意趣。就山势而言,有的陡峭,有的平坦,有的奇峻,有的清秀,造型各异,但江铁内在活泼的生命意趣流溢其间,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享受,读他的画,读者自然能从中感受到江铁旺盛的生命力和一颗永恒的爱美之心。
四、艺术创作永远在路上 去年笔者同江铁一起在歙县参加画展,欣逢从合肥赶来的凌徽涛、章飚、张煜老师。各位老师肯定了他的绘画优点,称赞其笔墨语言的特色,也提了一些有待改正的意见。他绘画的路子是对的,但某些局部还要努力寻求突破,这需要勇气和时间。江铁深知自己的不足,他正为此作不懈的努力。君子豹变,日新其德。
近日,笔者在微信中看见他的《徽州山乡焕新容》画作。这幅画作表现皖南山区的交通新貌。随着网络和高铁时代的来临,原先地处万山丛中交通不便的皖南山村,现在已是天堑变通途。画面中有热闹繁忙的盘山公路,以及拾级而上的秀丽山村和华茂的山林,画面最上方有高架桥上的飞驰的动车。这一切是江铁所要表达的主题。动车只画了一个在高架桥上的动车头,后面的车厢都向画外延伸。这样的艺术处理在绘画中称之为“藏”。动车的艺术符号只是点到为止,引导观众产生无限的空间遐想。作画如作诗,贵在有藏有露;不必绘其全体,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自然有风云万里之势。他的这幅作品在主题和笔墨上都有所突破。笔者由此意识到,江铁是一个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虚怀若谷、谦和勤奋的山水画家。
(作者系黄山市美术馆研究员、黄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