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工业西迁的抗战记忆:雍兴实业档案中的民族工业发展史
宋子文担任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公司董事函

甘肃省政府为依法办理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批示

孙镜清关于汇报近期工作情形给束云章的函

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照片档案:工人制造模型

蔡家坡动力酒精厂开业许可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之战争形势紧迫,东部工厂西迁成为保护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也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抗战时期中国银行投资创办的以“发展西北经济、提倡生产事业”为目的的工业企业,其经营活动贯穿20世纪40年代,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有力支援了抗战,同时在改善西北工业布局、培养技术与管理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深远影响,成为西北近代工业史上的重要篇章。
  现存于陕西省档案馆与宝鸡市档案馆的“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共计3236卷,其中,陕西省档案馆所藏1718卷以纸质档案为主,包含部分照片;宝鸡市档案馆所藏1518卷,主要涉及雍兴公司在宝鸡蔡家坡所设工厂档案。这批档案完整保存了雍兴公司从创立到1949年间的原始文献,全面展现其发展历程,为研究中国抗战史和近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原始史料。
  战时西迁:雍兴公司的西北工业布局
  雍兴公司的成立与发展,与抗战时期的“西渐运动”密切相关。1937年7 月,日本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为保存民族工业命脉,国民政府响应社会呼吁,紧急动员组织沿海沿江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陆续迁入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这一战略行动不仅为西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更填补了西北新型工业的空白,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整体布局。
  为适应战时社会需要,1940年3月,由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以及中国银行总经理宋汉章等人在香港发起,同年8月在甘肃天水正式创办雍兴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下设各厂矿企业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合计十几家。为了便于管理,1941年12月,雍兴公司将总部从天水迁至西安。
  陕西,古代属雍州之地,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内部简称“雍行”,因而,它的附属企业取名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雍兴公司作为“雍行”经营副业的化身,它的高级职员基本由雍行人员充任,时任中国银行西北区行总经理的束云章兼任雍兴公司总经理。
  “ 抗战时期,雍兴公司成立并迅速发展,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是当时西北地区仅次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工业系统。”陕西省档案馆二级主任科员李蓓蕾告诉记者。抗战期间,雍兴公司创办的企业在陕数量众多,包括蔡家坡纺织厂、蔡家坡动力酒精厂、蔡家坡西北机器厂、业精纺织厂、长安制革厂、长安印刷厂、益门镇动力酒精厂、陇县煤矿及宝鸡西北运输处等。这些企业业务范围涉及面广,涵盖了棉纱、酒精、机械、煤炭、面粉、纺织、玻璃、肥皂、制药、印刷、制革等方面,覆盖了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产品既满足军需,又供给民用,对于大力生产、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兴公司的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西北地区棉花与羊毛产量丰富且品质优良,因此雍兴公司以棉毛纺织业为核心,其他产业为辅。例如,长安制革厂主要为各厂生产传动皮带;蔡家坡西北机器厂负责为各厂制造纺织机械及配件;为解决运输和燃料问题,设立了宝鸡运输处、蔡家坡动力酒精厂及陇县煤矿;长安印刷厂则为各厂提供账册印刷服务。各厂之间协作紧密,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有效缓解了战时后方物资短缺的压力。
  战后,随着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雍兴公司也进行了经营转型:先后关停部分工厂,调整酒精厂生产重心,并新增一家纱厂。然而,由于国内战事频发,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雍兴公司各厂矿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发展逐渐停滞。1948年4月,雍兴公司开始拆迁设备,筹备撤离;同年12月,总公司迁至上海,标志着其在西北工业史上的篇章告一段落。
  工业援战:蔡家坡三大厂的抗战贡献
  据《肇基之路——宝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记载,雍兴公司主要经营棉纺织业,由于资本雄厚,原棉有中国银行所属的中国棉业公司做后盾,收棉打包机构据点很多,豫陕一带的好棉绝大部分都落到了雍兴公司的打包厂。依托这一优势,雍兴公司自1940年成立后的短短三年内,便在陕西的西安、咸阳、宝鸡、蔡家坡、虢镇和甘肃的兰州等地先后经办了十三个厂矿,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西北最大的垄断资本企业。
  1940年,雍兴公司收购了济南成通纺织公司自制未完的半成品棉纺织机6000锭,随即在蔡家坡火车站东侧征地400余亩,投资300万元筹建蔡家坡纺织厂。同期,在火车站以北,碛雍原下征地200多亩,同步建设蔡家坡西北机器厂与蔡家坡动力酒精厂。1942年,这三座工厂几乎同时开工,几千亩的土地变成了工厂,上万名随迁人员和当地百姓成为工人,形成了后来广为人知的“蔡三厂”,这三座工厂的发展状况成为雍兴在陕西所设各厂发展状况的缩影。
  作为雍兴公司在宝鸡的龙头企业,蔡家坡纺织厂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棉花资源,采取“边筹建、边修配、边投产”的快速推进策略,于1941年11月1日试车投产,次年1月正式开工。由于战时后方纱布极度紧缺,该厂生产的棉纱自1942年8月起全部由军需局统制。1943年,其年产量已达约5000件,全部供应军民所需。至1944年底,该厂即发展成为拥有纺纱机1.02万锭、每月可产二十支及十六支棉纱七百件上下的大厂。抗战胜利后,该厂计划进一步扩充至3万至6万纱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员工规模达1200余人,年产“太白积雪”牌棉纱1.1766万件。
  为保障纺织业的设备需求,雍兴公司于1941年1月筹建专门修造纺织机械的配套企业——蔡家坡西北机器厂,3月动工,4月即开始为蔡家坡纺织厂修配半成品纺纱机,同时为蔡家坡动力酒精厂研制酒精蒸馏设备等。至7月底,该厂已全面承担雍兴公司下属各厂的机械修配任务,实现产值24.5万元。1943年到1945年是其主要发展时期,除修造纺织机械外,该厂还研制生产了许多自用设备,使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抗战胜利前,该厂已拥有各种生产设备260余台,职工800多名,具备全程纺织机械制造能力。1949年7月解放军接管时,该厂仍有408名员工、144台设备,建筑面积达19,284平方米。
  为解决战时汽油短缺问题,雍兴公司在蔡家坡同步建设了动力酒精厂,以酒精替代汽油供应雍兴公司西北运输处的120辆卡车的动力用油。该厂于1941年12月正式开工,初期日产量达800加仑(95%浓度)。 1942年,为降低成本,该厂改用液体发酵直接蒸馏,酒精产量有所减少,年产量为222,000加仑,所产酒精自11月起即归军政部第一交通分处统制。1945年,随着汽油供应恢复,酒精厂停产并转型为面粉厂,采用西北机器厂自制的大型面粉机,日产面粉500袋,同时兼营酱油、味精、食醋等调味品,以满足公司及市场需求。
  抗战期间,雍兴公司下属各厂为后方军民提供了大量棉纱、酒精、面粉等紧缺物资。据1944年4月14日《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筹设经过及最近概况》记载,其90%以上的产品由政府统购,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雍兴公司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其发展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战争的进程和时局的转换,但使陕西的工业水平在短短十年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日后陕西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陕西省档案馆四级调研员张一诺告诉记者。
  企业典范:先进模式引领西部工业发展
  抗战时期,尽管办厂环境异常艰难,雍兴公司却展现出非凡实力,在西部工业发展中独树一帜。作为战时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典范,其严密紧凑的组织结构、科学严谨的考核办法,大幅超越同时期企业经营水平。
  在组织架构上,《试论抗战时期雍兴公司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一文详细阐述:董事长由董事会选出,实际由中国银行董事长兼任,代表董事会行使职权,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其下设协理二人,总经理外出时,指定一人代行职权。经理、协理之下,分设四室,总秘书室、总营业室、总稽核室,另有总工程师一人,其下无机构,每室设总、副负责二人,其下有专员,专员之下有办事员,在办事员之下有助员,最低为雇员,随时招考而来,虽然可以升级为职员,但不得列入职员之中。
  职员考核方面,总经理束云章尤为重视员工个人品德,讲话中反复强调严苛要求,反对职员讨小老婆、嫖妓、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力推一夫一妻制,从公司到各厂矿严格执行,违者不论职位高低立即开除。对赌博、酗酒行为也零容忍,初犯不予晋级加薪,再犯降级降薪,三犯开除。工作考核采取评分制,年总分90分以上晋级加薪,80分以上晋级,70分以上加薪,70分以下不加薪,60分以上者告诫;凡有一次不及60分记过一次,接连三年者开除。职工全年无缺勤,年终加发一个月不请假奖金;请假一天扣三分之一,两天扣三分之二,超三天无奖。婚丧假期未超过规定且提前回来者仍得全月奖,超过一天则无奖;全体职工全年可享14天不扣薪假期,但不得过假期。
  人才培养上,1942年雍兴公司在蔡家坡(今西北机器厂六村)创办私立雍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西北机器厂经理吴本蕃任校长,设纺织、机械两科,历经五届,招生超300人,先后在校毕业200余人,多分派至本公司各厂及中国银行所属的重庆豫丰、合川纱厂服务。同时,为解决“蔡三厂”员工子弟上学问题,1942年秋先在蔡家坡扶轮中学(铁路中学)附设一班学生代培,1943年自办“私立蔡家坡雍兴三厂员工子弟小学”,在蔡家坡纺织厂设本校、西北机器厂设分校;1946年1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更名“岐山县私立雍兴小学”;1948年9月,校址迁入高职校内,通称“三厂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各厂独立办学。这些教育投入不仅解决了员工后顾之忧,更为企业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雍兴公司拥有十多个子公司、多所自办院校,财力雄厚,颇得政府扶持,在整个西部地区占据垄断性地位,公司无论从组织、薪酬、激励、福利等各项制度,还是公司架构来说,都给民国时期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带去了先进的概念与运营模式。“雍兴公司通过人才、技术甚至文化的交流、运作理念的输出与交换,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为后来关中商业圈及陇海铁路沿线工业带的形成,起到了先导作用。”李蓓蕾说。
  以史为鉴:雍兴经验的当代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雍兴公司所辖的各种企业纷纷被收编国有,如:蔡家坡纺织厂转变为陕棉九厂,蔡家坡西北机器厂转变为国营西北机器厂(709厂),蔡家坡动力酒精厂转变为西北人民面粉厂,业精纺织厂转变为西北有色地质冶金机械厂等等,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其创办的雍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于1950年迁至咸阳,历经数次更名,最终华丽转身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陕西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服装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溯雍兴公司的发展历程,在陕甘、西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工业领域的先辈们虽未身处硝烟弥漫的前线,却在西北大后方开辟出另一片“战场”。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先锋力量,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必胜信念投身经济抗战。面对西北地区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境,他们以实业为武器,创办工厂、发展产业,不仅显著提升了战时物资供给能力,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工、农、林、牧业全面进步。
  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实体工业的典型代表,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彻底改写了陕西近代工业的落后局面,搭建起现代工业发展的坚实框架。其带来的技术人才与先进管理经验,拉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档案”的卷宗深处,一页页泛黄的财务报表、一张张斑驳的技术图纸、一份份详实的会议记录,真实记录了工业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诉说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动人篇章,同时也为现代企业制度在近代中国的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样本。
  “ 这些历史档案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价值,无论是研究中国抗战史、近代经济史,还是探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脉络,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活化石’。”李蓓蕾表示。其蕴含的管理智慧与区域经济发展经验,为当代产业转型、企业创新及地方经济规划提供着深远的启示,尤其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雍兴档案所承载的开拓精神与务实理念,依然闪烁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张惠妹
  (本版图片由陕西省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