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把打开时空隧道的青铜钥匙——当游船划过水面时,周秦汉唐的倒影便从粼粼波光中次第浮现。
我循着池畔“沣河入水口”的石碑开始追寻。石碑背面斑驳的《昆明池赋》刻文中,“凿沣引潏”四个字像鱼钩般勾住了我的魂魄。彼时尚不知晓,这次偶然的驻足,竟会牵引我踏遍沣河,在时空交错的水纹里打捞出半部长安秘史。
沣水的源头起于秦岭深处海拔两千多米的南研子沟,深山中几条不知名的溪流竟是滔滔沣水之源。如今回忆,年少时读书确实少了些,竟不知荀子曾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
故地重游,我在随身携带的水壶中,装满了沣水之源的泉水以作纪念。之后顺着水沟一直下行,途中我对峪内的溪流格外关注。以沣河为界,右岸的石峡沟、红草河、南石槽、小坝沟、大坝沟、拐扒沟、东富儿沟、平沟等一条条细小的血管,山间的灵气汇聚到沣峪河中。大坝沟以其七公里的长度位居最长,它的水流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净人间的尘埃。
左岸的太平沟、四岔沟、蒿沟、西富儿沟、左龙沟等,同样不甘示弱。太平沟以三公里的长度领跑,它的水流平缓,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抚摸着两岸的草木。
沟道的总长度为七公里,左岸与右岸的沟道一起,构成了沣水的庞大水系。汇聚后的沣水经沣峪口流出,至老河口便分流为两水,一水向西,一水向东。
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在尧帝时便着手治理水患,他尝试了“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等方法,却历经九年而无功。舜帝继位后,任命鲧之子禹接替治水重任。禹受命后,总结其父治水失败的经验,改堙、填和一味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之法。他主张在筑堤防水的同时,要顺应水流,改变堵塞的策略,转为开凿和疏通河道。
在治理沣河的过程中,禹首先将流出山谷后漫布乱流的诸水都集于沣河一处,消除遍野水泽之势,接着疏通河道并加固河堤。此外,他还设计了在河水暴涨时中下游实行双道分流的策略,以减缓水流速度。
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渠口,有效解决了雨涝多水时渭水倒灌入沣的难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水文景观,也开启了兴水利、惠民生的先河。
带着源头的水样回到平原,在斗门镇遇见了这里的老水文员赵师。他的办公室像座水文化博物馆:汉代陶井圈改造成的花盆里种着薄荷,唐代鎏金铜鱼符镇着满柜水文档案,墙上泛黄的《关中水利图》里,朱砂标注的斗门水库如赤龙盘踞。
汉武帝建元三年,这儿叫灵轵渠。老人用放大镜指点着库区沙盘:当时三十六道闸门控制着八水绕长安的命脉。他颤巍巍打开保险柜,捧出件用油布包裹的青铜闸钥,蟠螭纹饰间依稀可见“元狩二年少府监造”的铭文。当我们站在现代智能调控中心,看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沣河流量数据时,老人忽然说:你听,这滴滴声多像古时候铜壶滴漏。
再访昆明池,带着洛阳铲造型的书签——这是参加池底考古体验的纪念品。冬季抽干北池检修,沉睡千年的秘密重见天日:唐代漕船残骸上的波斯葡萄纹,与汉代楼船甲板里的黍粒碳化物层层交叠。北宋时期的琉璃网坠旁,散落着洪武年间的青花瓷片。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淤泥深处发现的青铜水浑仪,其二十八宿方位竟与现今天文数据完全吻合。
考古队长指着重达三吨的汉代绞关木说:这物件证明昆明池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长安城的水利枢纽。说话间,夕阳正将池水染成青铜器的包浆色,几只夜鹭掠过考古探方,翅尖扫过刚清理出的唐代石灯幢,飞天衣带似乎又要随风舞动了。
昆明池的画舫游令人难忘。仿唐式画舫雕梁画栋,船头立着青铜铸造的龙首,龙睛镶嵌着夜明珠,在暮色中泛着幽光。船夫撑篙时,船身轻轻摇晃,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船行至池心,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琴音与桨声交织成一片振动的金玉。船上茶师正在烹煮一壶明前龙井,茶香氤氲中,忽看见李白醉卧船头、举杯邀月的场景。
循着沣河下行,咸阳市郊的入渭口总让我想起《水经注》的记载。站在新修的观景台上,却见黄浊的渭水吞噬着沣河最后的清流,宛如巨龙吞食白练。河滩上废弃的采砂船如同搁浅的史前巨兽,铁锈色的抓斗里还粘着几枚开元通宝——不知是哪个渡口遗落的买路钱。
沣河生态廊道规划沙盘上的蓝绿丝带令人心潮澎湃:上游的七眼泉将建起湿地公园,斗门水库周边重现汉代“千耦其耘”的农耕体验区,昆明池畔的唐代漕运码头将以沉浸式剧场重生。最妙的是利用AR技术设计的“时空漂流”项目——游客乘船划过某段河面,头盔里便会浮现对应朝代的水岸盛景。
独坐池畔看孩子们往水里投放生态监测浮标。形似汉代雁鱼灯的装置闪着蓝光,将水质数据实时传回云端。想起初遇昆明池时偶得的诗句:一池收尽周秦汉,半盏沣波煮月明。此刻清风徐来,但见新栽的荷花丛中,数点朱鹮惊飞而起,翅尖掠过的水痕,恰似时光长卷新添的笔触。
站在池畔,看着新栽的荷花与芦苇在风中摇曳,心中充满了希望。沣河不仅是西安的生态命脉,更是千年古都的灵魂。昆明池的每一滴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憧憬。一泓清流,滋养着过去和现在,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