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1-1版:欢迎订阅2025年文化艺术报
第A02版:龙首文苑
第A03版:地市
第A04版:要闻
第T01版:国画周刊
第T02-03版:国画周刊·画坛之星
第T04版:国画周刊·画学天地
标题导航
本期画坛之星·韦继毛
民族与节日的行旅 ——韦继毛的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5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族与节日的行旅 ——韦继毛的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
○ 韩文超
韦继毛 《五十六民族联欢》 纸本设色 190cm×190cm 2019年
韦继毛 《五十六民族之花》长卷之一 绢本设色 50cm×500cm 2016年
韦继毛 《苗岭之花》 纸本设色 190cm×190cm 2020年
韦继毛 《卡雅洒》 纸本设色 190cm×190cm 2020年
韦继毛 《小黄侗寨大喜日》 纸本设色 138cm×138cm 2022年
韦继毛 《笙歌行》 纸本设色 120cm×220cm 2021年
韦继毛 《潮》 纸本设色 190cm×170cm 2019年
韦继毛 《糍香寻来处蕉叶掩映中》 纸本设色 176cm×96cm 2018年
韦继毛 《踩笙堂》 纸本设色 190cm×180cm 2023年
韦继毛《少数民族之花系列——大板瑶》 纸本设色 176cm×96cm 2017年
韦继毛 《苗圩酒香图》 纸本设色 190cm×170cm 2016年
韦继毛 《吉祥草原》 纸本设色 190cm×170cm 2017年
韦继毛 《苗家粽香》 纸本设色 176cm×96cm 2018年
“行者”——是对韦继毛从艺经历最贴切的注解。
多年来,韦继毛一直坚持深入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各个少数民族地域的山野村寨进行创作采风,他常背着相机、画笔追逐着各地的民族节日奔走的身影,总叫人每每羡慕、佩服,甚至于啧啧称奇。见其行踪,常常不是栖身在某个少数民族村寨执笔写生,就是往返于又一个民族地区的采风路途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写生俨然成为韦继毛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也由此成了一位常年循着少数民族节日的时间轴线一路奔袭的“艺术行者”。
韦继毛性格爽朗有趣,且因他那充满了广西味儿的笑声,以及带着些许时代气息的名号,故而总能叫人一下子记住,并且印象深刻。2000年从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他,早年以工笔花鸟画见长,至2013年开始尝试进入到民族题材领域,尤其是在近些年不断的创作实践积累之下,前后历经逾二十年的学习探索,韦继毛逐渐锚定了自己民族题材人物画的绘画道路。
而他自花鸟题材转入少数民族题材的缘由,是偶然也是必然。其中不仅有其作为壮族人的少数民族身份的这重因素,以及他常年所身处的广西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因素,更有他在求学时期对于民族文化相关研究的关注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他从一开始仅仅是单纯地被各种少数民族服饰所震撼、吸引,从而产生兴趣,到后来受到民族题材摄影的影响,开始大量集藏少数民族相关的文史、图片资料,乃至于案头上仅单一民族的相关文献资料就可达数十本之多,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如他自己所言,“情怀”和“感觉”是所有机缘的开始。
近十年来,韦继毛始终保持着每年去到五六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频率,至今已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说,沐浴焚香、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行路万里、笔尖耕耘亦是另一种修行,那么,韦继毛所选择的正是以这种“艺术行旅”的修行方式,去一步步丈量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他在写生采风的过程中结交各地少数民族朋友,在亲身感受各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与文化历史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双眼、镜头乃至稿本,即时地记录下不同民族的节日场景与生活日常。每一次采风结束,回到创作室的画案之上,他便开始用手中的画笔去描摹下自己的足迹,记录下那些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他所走过的每一个民族村寨,看到的每一个民族节庆,体验的每一种传统民俗,最后都化作他心中的创作底稿。
及至当下,以采风所得为基础,韦继毛逐渐摸索出自己关于民族题材创作的三个基本路径方法——“民族长卷”“连环组画”以及“现实创作”。即:以民族文献史料为基础,进行全景式记录的“民族之花长卷”创作;以各民族典型性生活场景为内容的民族题材连环画组画创作;以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等现实题材为切入点,取到一地即画一地之意的“一行一画”系列创作。
从创作的时间脉络上来看,能够清楚地看到韦继毛日渐成熟的创作能力,以及他在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路径上的持续探索。在2015年、2016年等较早期所创作的《花期将至》《金秀花篮瑶》《苗圩酒香图》《金秀坳瑶》等作品,更多还处于对民族服饰样式乃至地域风情的直白描绘,更为精确、真实的还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及至2017年,瑞丽、内蒙古等地的采风之行,让他开始更多地在创作中融入对艺术的理解与对生活的感受,在画面中注入个人的情感与体验。因而可以看到,在《吉祥草原》《乌珠穆沁三箭手》《苗家粽香》《糍香寻来处蕉叶掩映中》《潮》等几件作品中,他开始立身于自己主观意识下的观看视角,在着眼于特定的场景、人物、群像的同时,将四时景致与风俗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近几年的《苗乡艺术扶贫记》《侗家喜庆》《卡雅洒》《笙歌行》等创作中,韦继毛进一步强化了创作取材维度上的现实性趋向。从艺术扶贫到送文化下乡,从侗寨中的喜庆吉日到鼓楼笙歌的传统民俗……他在绘画叙事中突出对采风中所见的身边日常与人物形象的生动表现。
从《花期将至》到《卡雅洒》,再到《苗乡文化下乡记》,纵览这些采风所见、心中所感的作品,对于人物造型的刻画愈发鲜活、丰满,对于内容情节的表现可见得愈渐丰富而有生意。由此点来看,不妨以对“实境”的追求来概观韦继毛近十年的绘画探索。“实境”一词见于唐人司空图所著《诗品》一书,刘禹昌在《司空图〈诗品〉义证及其他》一书中言:“实境,即眼前真景物的具体描写,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在这些描绘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实境”画卷中,韦继毛一直所要努力达成的是在采风之行的感兴状态下,实现个人“即目即事”情景交融的绘画艺术表达。
由韦继毛的采风之行而反观当下,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困之于数字影像的时代迷局,制作性、风格化所导致的格调上的趋近同质,使得作品日益缺乏思想与情感的境况之下,我总抱有一种对突破当前图式与内容局限的个人化语言表达的诚切期望。无论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对于“见人、见事、见精神”的追求,抑或是近年来关于非遗活态传承所提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主张,如以此种要求来比照韦继毛对于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执着探索,可以料想,在他充满情怀又敢于不断尝试的行旅途中,其作品当会有新的创获。
(作者系遵义画院策展人、遵义市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