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西安翻译学院与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翠华山下开幕。
来自国内外多所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省民俗学会、西安翻译学院等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以及海内外传播交流等议题展开对话研讨。
诠释丝路精神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西安翻译学院校长崔智林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学院以“传承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在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非遗保护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创新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人才,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次研讨会,既是对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胡燕代为宣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的贺信。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在丝绸之路周边民俗文化数据库建设、跨境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谱写丝绸之路周边民俗研究的新乐章。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管理部部长张金高表示,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和文化大省,始终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此次研讨会,正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丝路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通过深入研讨丝路文化的传播历程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表示,此次研讨会以三大主题重构文明对话路径:通过“互鉴”维度梳理丝路周边婚俗、乐舞等民俗基因的交流谱系;立足“传播”视角探索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聚焦“交流”平台构建跨国别民俗研究的协作网络。
产学研融合
助力文化“走出去”
此次研讨会涵盖主旨发言、分论坛研讨、教学实践成果展演三个板块。
主旨演讲环节,国内外学者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戏剧交流”“翻译视角下的民俗文化传播”“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分享前沿成果。在“中外文化与文学”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以长安为原点,辐射至整个丝绸之路文化带,深入剖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轨迹;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则聚焦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核心功能,探讨了语言传播与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在“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与融合”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以实践为导向,探索了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路径。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进行总结汇报,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进行会议总结。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在闭幕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突破学科边界,将在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起点上,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丝绸之路”的学术共同体,推动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传承,并呼吁构建跨区域国别、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网络,让更多人投身到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文明传承与创新。
闭幕式后,专家学者们观看了展现终南文化的大型舞蹈剧《终南赋》。该剧通过舞蹈形式展现了终南山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多个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体现了西安翻译学院在建设一流民办高校方面的教学成果。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更深入挖掘了丝路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活动主办方表示,将继续依托自身平台优势,紧跟“一带一路”建设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国内学术合作,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吴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