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龙
2025 年4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当天,青年作家丁小龙携新书小说集《乘风记》亮相西安钟楼书店,与读者分享创作心得。活动结束后,这位入选陕西省“百优人才”、曾获得“陕西青年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的作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从国企会计到专业作家,从西方哲学研习者到东方经典的皈依者,丁小龙的创作之路充满了破茧重生的勇气与哲思。
人生转折:逃离程式化 追寻文学天地 丁小龙的人生轨迹,最初与文学看似毫无交集。本科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他,在求学期间内心逐渐动摇,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课程的乏味和未来的迷茫使他频频逃课。他经常泡在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读小说、诗歌和散文。也就是在那段如痴如醉的文学时光里,他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旅。
毕业后,丁小龙进入国企从事会计工作,然而,日复一日机械、程式化的工作流程,始终无法填满他对文学热爱的渴望。“那一年,我过得异常痛苦,我每天默念100遍‘这不是我的生活’。我试图寻找一条平衡之路,可以一边做会计一边写作,但是现实是我根本无法做到平衡。”于是,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选择裸辞,回到了家乡,勇敢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探索之路。
起初,他怀揣着考研的梦想,渴望借此摆脱当下困境,选择心仪的专业深造,于是,拿起了手边的文艺理论与文学史开始研读。然而,现实很快给予他沉重一击。“一方面,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文学训练,大学期间的阅读不过是兴趣而已;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没有耐心看那些理论书,考研只不过是我逃避现实的又一幻想。”仅仅半个月后,丁小龙便果断放弃了这一念头,决心直面内心,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写作事业中。
然而,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他开始写日记,把生活中的点滴所见、所闻、所思倾诉于文字。“卡夫卡、伍尔夫、托尔斯泰的日记对我影响至深,他们如同隔空相伴的朋友。看他们的日记,我得到了深深的共鸣。他们都是大师,我只是一个刚起步的写作者而已。”他将文档命名为“到灯塔去”,以此来致敬自己喜欢的作家伍尔夫。
“那时候我想要写真正的文学作品,却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初期创作迷茫时,他翻看眼前的书,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一次阅读经历成为转折点,当他再次品读莫里森英文经典小说《宠儿》时,书中喷薄而出的浓烈情感与精湛叙事技艺深深震撼了他。读完这本小说的当天下午,丁小龙当即决定着手翻译此书。“翻译的初衷是为了进入文本的深处,进入作品的细枝末节,借此汲取小说创作的养分。尽管对于当时的我而言难度相当大,但我沉浸其中,享受这种艰难却充实的自我挑战。”在翻译的过程中,丁小龙仿佛重新发现了内心深处潜藏的光芒,创作的灵感与热情被彻底激活。
与此同时,丁小龙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村庄,也开始了真正的写作。他切断与外界的诸多联络,删掉聊天工具,也不再登录电子邮箱,甚至停用了手机,彻底退守到生养之地,回归内心宁静的创作天地。
创作内核:众生之境与哲学调和 “写作的本质在于聆听众生。”丁小龙笃定地说道。他热衷于与形形色色、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交流,从他人的故事里汲取代入感与共情,这些鲜活的生命体验犹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润泽着他的创作之田。“我是一个擅长聆听的人,聆听不同的声音,然后把它们转换成文字,呈现在小说之中。小说恰似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众生百态,也照见了自己。”他与众人交流,那些或跌宕起伏或平淡质朴的经历,或悲或喜的情绪,或深邃或浅显的思考,皆化作多彩颜料,为他的文字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独特的光芒与阴影,我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众生之相,看到欲望的挣扎、痛苦的煎熬,以及那些在困境中不懈抗争、努力寻求解脱的灵魂。而这些,都成为我笔下流淌的墨迹,成为作品的灵魂内核。”他眼中透着对人性的敏锐洞察与深切悲悯。
大学时代,丁小龙对西方文学、文艺作品和电影情有独钟。为了深入理解加缪、杜拉斯的文学经典,读懂戈达尔、侯麦的电影佳作,他特意学习了法语。同时,他还尝试翻译诸多英语文学作品。至今已累计出版三十多万字的译作。翻译过程使他得以深入钻研不同的叙事技巧与表达方式,并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步入 30 岁后,丁小龙将目光投向东方哲学经典典籍和古代文艺瑰宝。“当我带着西方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这些东方智慧结晶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内心发生了奇妙变化。”他研读庄子、《金刚经》《道德经》等经典,领略到了东方哲学空灵深邃的意境与超凡洒脱的智慧,“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逻辑思维在脑海中相互碰撞、交融,为我的创作打开了全新的天地,让我看见更广阔的生命图景。”他努力尝试在作品中完美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期望文字能因此生发出更蓬勃的力量,引领读者穿越表象,触摸到生命更深层的本质,收获更具启发性的文学体验。
从开始写作到如今,丁小龙已经发表了近 70篇中短篇小说。对他而言,写作早已超越了职业属性,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笑言,任何时候都是写作的时间,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思想的灵光乍现,都可能化作笔下的文字。而日记的长期记录,更是在潜移默化中磨砺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达能力,对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艺术滋养:音乐性写作与跨界实验 “所有的艺术都有某种共通的精神特质,对我的创作带来很多启发。”在写作与阅读外,丁小龙对艺术满怀热爱,古典音乐、电影、绘画、造型艺术和摄影等皆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给予我深厚滋养,从巴赫的庄严肃穆到德彪西的空灵缥缈,那些灵动的音符如同神奇的画笔,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他动情地分享道,“我感觉我在写小说的时候,仿佛能捕捉到一种独特的声音,我把它转化为文字。同时,小说的结构也蕴含着音乐的气质,追求旋律般的节奏感。我期望作品具有音乐的特质,让不同的读者在懂你的小说后能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在他的作品中,文学、艺术、哲学等元素交相辉映,不仅作为小说叙事的背景而存在,更以斑斓色彩铺陈出人物命运与文本的深层意蕴。《万象》以中国古代五行学说“水、土、金、火、木”构筑文本框架;《浮士德奏鸣曲》借鉴奏鸣曲的结构,以数字标识,四个部分犹如四个乐章,节奏、人物各异,却因同一主题而关联成篇。他直言,不愿自我重复,每一部作品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创新。
创作初心:悲悯之心铸就文学温度
“文学创作要有悲悯之心。”丁小龙的这份悲悯,源于他对死亡的认知和对人生痛苦的深刻思考。他渴望凭借文字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使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情感温度,为读者送去心灵慰藉与前行力量。《乘风记》中,风的呼啸与呢喃成为慰藉的载体。这部作品以“风”为核心意象,将看似零散的十个故事巧妙串联。“风在作品中不仅是自然元素,更承载着隐喻意义。风包容世间万物之声,聆听风声如同聆听众生之声,不仅仅是人的声音,也包括历史的声音,以及动物和植物的声音。那些在风中摇曳、挣扎又醒悟的生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丁小龙说,“悲悯不是煽情,是对生命缺口的诚实凝视。”
展望未来创作,丁小龙透露正在筹备一部聚焦成长史与心灵史的长篇小说。他对未来作品有着更大胆新奇的畅想:“我特别推崇托卡尔丘克的《云游》,我渴望自己未来的作品能像这部作品那般突破传统叙事的边界,实现界限和思想的双重突围,重塑小说的架构与表达形式,为读者呈现别样的世界观察视角,带来焕然一新的阅读感受。”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