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董莹在西安兴华小学作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宋光/摄 编者按 在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信息过载的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本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目前学业重压、家庭教育偏差、隐性校园欺凌等问题正侵蚀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民族未来,需要全社会以“打地基”的耐心共同构建成长支持系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与关爱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影响特别大,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关心他的学习更重要。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管理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3月26日,西安兴华小学大礼堂,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陕西省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董莹,给全校学生的家长们上了一堂“做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的专题讲座,她绘声绘色地讲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怎么做一位合格的家长。
“家长朋友,呵护孩子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巨大的工程,需要的是爱心、耐心、恒心,更要有强大的责任心。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构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面对在座的家长们,西安兴华小学高书记的话语殷切而又紧迫。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普遍且严重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时代浪潮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引导已然刻不容缓。为此,记者深入采访了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以及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人士,试图探寻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有效路径。
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里?
2025年4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发布会举行。会议发布了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最新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当短视频使用时间超过4个小时,青少年中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高达42.1%。
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是经省民政厅核准设立、团省委主管的5A级专业性社会团体,主要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及政策咨询工作。“焦虑和抑郁是最为突出和常见的问题,”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会长周苏鹏在谈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时这样说,“不过,目前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抑郁’问题其实是非病理性的。”他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体特质、成长阶段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压力、家庭环境、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看,网络时代给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信息过多、过杂、过于碎片化,很容易造成认知上的‘消化不良’。从学校的角度看,心理问题成因一方面是学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是校园欺凌。此外,从家庭角度看,不管是家庭教育因素还是家庭关系因素,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周会长还特别强调,针对校园霸凌,显性的欺凌比较容易处理,但更多的属于隐性欺凌,比如同学之间无声的排挤和孤立,这是很难被发现和处理的,而对那些遭受隐性欺凌的孩子,社会包括家庭在内的理解度和关注度都比较低,导致他们承受了巨大压力,心理上出状况的风险更大。
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协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遗余力,多次调研座谈,各领域各行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奔走呼吁。
2025年3月10日至13日,陕西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围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议题,到铜川和延安部分中小学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考试压力”“和父母吵架”“好朋友误会”是学生们最频繁的内心独白。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应提供系统的教育内容,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至关重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西安铁一中陆港中学心理辅导老师贺庆莉,大学里学的就是应用心理学,并立志毕业后一定要从事相关的工作。至今,她专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已有16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心得,并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从小学中段开始,家长就开始给孩子们规划各种学业,这种所谓的生涯规划会导致孩子过度疲劳,导致他可能过早地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贺庆莉老师告诉记者,在初中阶段,学生遇到最关键的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自我意识在发展,情绪体验和冲突增多,导致人际关系冲突频繁,因此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强烈的焦虑、抑郁体验以及人际交往困扰,这是与初中生年龄相匹配的发展阶段。在高中阶段,核心问题还是学业压力。
众所周知,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拼教育”被大部分家长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孩子入学首先面临的便是沉重如山的学业压力。从小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孩子们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激烈的竞争漩涡之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时刻让他们神经紧绷。为了在学业的赛道上拔得头筹获取优异成绩,孩子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后还要穿梭于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兴趣班之间。大量课余时间被无情占用,使得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负荷,疲惫不堪。长期处于这种高压态势之下,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天平开始失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悄然滋生。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学业压力的长期影响下,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采访中记者发现,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获得同伴认可和接纳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方面的挑战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孤独感’是青少年很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贺庆莉老师表示,“在这个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内心会有很多探索和思考,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大脑发育得非常快,对事物的反应也很敏感,因为个体发育不同,便会让他们感到其他人跟自己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或者彼此之间很难相互理解,所以‘孤独感’是他们经常面临的问题。”
除此之外,同学之间因性格差异、利益冲突等引发的矛盾冲突,师生可能因沟通不畅、教育方式不当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人际关系问题,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极易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投下阴影,使他们产生孤独感、自卑心理,甚至会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另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节,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不可或缺的课题。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在董莹老师的讲座上,她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她看到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小姑娘,穿着花裙子开开心心地在外面跑来跑去,过了一会儿看见她哭着跑过来,便上前问小姑娘:“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小姑娘回答说:“ 因为我是笨小孩。”她很好奇又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小姑娘回答,平时妈妈经常说她笨她都不相信,刚才和几个小朋友玩的时候,他们会的她不会,她发现原来妈妈说的都是真的……一个天真的小姑娘,她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却被家长早早地贴上了一个“很笨”的标签。
对此,贺庆莉老师认为,“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就相当于基石,是盖楼打地基的部分,如果你的地基没有打好,后续工作会很难进行。”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提到,家长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倾向,可能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儿童时期频繁接收到来自父母关于失败的负面教育或承受“父母付出甚多,你需倍加努力”的重压,这些细微却持久的压力塑造了他们相对脆弱的性格基础。这一性格特质在后续长期的学业重负下,尤其是遭遇重大考试失利等关键节点时,便可能成为情绪崩溃的触发点。
面对问题,我们能做什么?
青少年时期本应是充满朝气、活力与梦想的黄金阶段,然而,现实却给这一群体带来了诸多成长的严峻挑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着实令人忧心。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方力量都在发力,寻求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
有专家认为,家庭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基础,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双向塑造”作用。
“我们都说自己爱孩子,我们真的爱对了吗?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爱?爱是双方的,施爱方要有好的动机,重要的是受爱方要有好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董莹提醒家长,要避免教育孩子过程当中“唠叨、比较、忽略、怀疑、讽刺、抱怨、溺爱、打骂”这八把“刀”。
董莹建议家长首先要学会情绪管理,放下身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并且,家长需不断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知识水平,通过参加家长学校、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家长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为孩子树立起可资借鉴的榜样。
陕西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调研组在延安调研时,作为延安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延安市实验中学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学校已成立学生发展中心,组建了12人的专职心理教师团队,着力构建“课程垣活动垣干预”三维体系,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覆盖初一至高三,开发《考试心理急救》校本课程,编发《心理校报》读物,设立班级“心理气象员”,形成“学生互助原教师疏导原专家介入”的三级预警网。
调研组还了解到,铜川市第四中学引入AI心理测评系统,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如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率),提前预警潜在心理问题,精准推送个性化疏导方案;铜川王益区红旗街小学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延安新区第二小学开发《心灵在线》校本课程,将剪纸艺术与情绪管理结合,让学生通过创作“情绪脸谱”释放压力……
“我们学校的底线首先是确保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安全。为了守住这个底线,近年来学校持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时会对全部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贺庆莉老师介绍,铁一中陆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还得益于学校“小组合作制”的学习制度,这种5个人一个小组的制度,能更好地让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先找到一个小的归属地,从而很好地融入班级融入学校。
在实际工作中,铁一中陆港学校会让学生包括老师去发现那些情绪出现波动的学生,所有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班级心情观察员、心理老师、家长,所有这些力量同时发力,就能把一些情绪很激烈的学生尽早识别出来进而加以干预,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社会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周苏鹏会长介绍,这些年来,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一直非常重视心理科学和技术的本土化研究,一些成果已经从论文上走到了实践中,比如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机制,就是结合本土、本地的实际设计出来的;比如青少年心理干预“绿色通道”,实现了医疗干预与非医疗干预在技术和工作层面的双向协作;此外,在青少年社区矫治、自杀防治、女童保护、亚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比较仔细的研究,有的成果已经成为可落地的政策和规范。
同时,针对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学会做了一些创新尝试,比如建立了“家话星期四”科普栏目,面向家长群体传播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目前已经完成了将近200场直播,平均每年覆盖大约3万人次。
陕西省女法律工作者协会长期以来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为使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协会专门组建了“安全护盾专委会”,组织实施“安全护盾-预防与制止学生欺凌”公益法律服务项目,以学生、教职工以及家长为服务对象,通过法律、心理、安防体适能三类课程体系,根据事前知识普及、事后有效干预、司法路径跟踪三个介入阶段,打造三位一体的“学生欺凌”预防与制止机制,建设儿童青少年“阳光、安全”成长的校园环境。
在这场“保卫战”中,政府部门也发挥着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例如共青团中央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通过一个热线号码带起了一套完整的青少年心理服务平台,在12355平台后端,还设置了一个名为青少年心理干预“绿色通道”的服务保障机制,把医院的力量也连接进来,形成了一个以问题个案为导向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此外,自2025年4月25日0时起,陕西省各市(区)“12356”心理援助热线全面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组建的专业团队值守,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全省范围内均可直接拨打“12356”,无需加拨区号;需要指定地区心理援助热线机构提供服务时,拨打“区号+12356”即可。
采访中记者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推进中仍然面临多重困境。
“心理健康服务本质上是专业工作,目前最大的短板我认为是专业化的工作力量仍然短缺,这在全国也是个普遍现象。近几年,学会一直在努力地为学校、社区培养和输送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但很多时候是杯水车薪。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量相比,人才队伍的增速显然还是缓慢了。”面临困境,周苏鹏会长也很无奈。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指导老师,但没有开设规范化的心理课程体系,也缺少完整规范的心理课教材,而这也是很多学校共有的问题,即各个学校的心理课程大多由心理指导老师自己设定,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也缺少科学的评估工具对效果进行评价。
陕西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调研组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学校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多数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尚未接受系统化、规模化的专业性培训等。
同时,因为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家庭认知偏差,家长可能将孩子心理问题视为“矫情”或“叛逆”从而延误干预时机,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成长,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并努力去攻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家庭或者某个群体。”贺庆莉老师呼吁,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给予他们切实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科学合理的引导,以实际行动为青少年筑牢心理健康的坚固防线,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