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8日
从“无用”到“完物”:古代碑额书法艺术探微










  石碑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刻碑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开启了后世刻碑之端。石碑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品,蕴含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每一方石碑都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是我们解读历史、感受文明、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建设家园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
  自汉代开始,石碑在碑首的正中位置题刻碑额渐成定制,成为古代石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碑额内容多为碑文的提要,如同文章的题目,阅读者通过碑额内容即可知晓 立碑者或碑主所处的时代、名讳以及所铭事由;碑额四周通常刻有蔓草、神兽等祥瑞纹饰,目的是使碑额更加醒目、美观,突出其视觉中心地位。
  古往今来,关于碑刻文字的研究甚富,主要集中在碑文的编目整理、文字考证、史料研究、书体演进和书法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诸多学术研究成果。相比之下,作为石碑的重要组成部分——碑额,却因其题额文字字数不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长期以来备受冷落。对碑额的文献著述,历朝有之,但较为零散,且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元代金石学家吾丘衍所撰《学古编》第十一举说道:“凡写牌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体。”吾丘衍在此处指的是书写碑额的方法。明代嘉靖时期的印学家徐官,在其《古今印史》中附录诸家之说时引录一条为“重碑额”,原文为:“吴 文定公云:或以碑额为无用,多不拓。或碑穹,工人艰于拓而置之。不知碑无额,如物无首,可为完物乎?”在明代,当时人弃碑额而不拓,原因是“工人艰于拓而置之”,抑或是当时人们认为碑额是无用之物,而徐官在此将碑额单独提出,显示出他对碑额的重视。
  碑额是古代石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题铭书刻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具有时代性、标识性、装饰性,还具有表现庄重、表达情绪等特定的文化含义,更象征着现实社会的某些共约性或一定的社会文化习俗。古代碑额书法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行草书,一碑一额均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其线条或灵动飘逸,或敦实厚重;结构或奔放舒张,或沉稳紧凑;布局或错落有致,或贝连珠贯,都具备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对中国古代碑额题铭书法艺术风格及其流变进行全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虽有少量涉及碑额书法艺术的硕士论文或文章,但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很不足。从目前对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的论文情况看,多数由于字数限制,仅对某个朝代碑额的某种书体进行研究,而对历代的碑额书法风格缺乏全面的研究,比如对汉代隶书碑额的研究尚属空白,对宋代以后的碑额书法艺术研究寥寥无几,对古代碑额书体风 格的演变与传承更是缺乏深入的纵横比较研究,实为学术研究领域一大遗憾。
  《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依据历史发展脉络,从汉代直至清代,分五个章节对古代碑额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系统研究,包括碑额的书体类别、排版形式、风格特征以及传承脉络等。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不但将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数百幅碑额图片尽收其中,而且将历代碑额的信息,包括刊刻年代、碑额书体、碑额内容等分朝代详细列表附录于书后,为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是目前比较全面地考察和研究古代碑额书法艺术风格的专著,不仅拓展了书法艺术研究领域,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文中运用了金石学、文献学、文字学、民俗文化学和图像学等相关知识与方法,形成了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美术、书法、历史、考古、文学等专业的参考资料,也对博物馆、图书馆和考古、文物研究等单位的专业学者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因此,《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是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钟明善
  2024年5月
  (本文系于唯德书法理论专著《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序言,此处文章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