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6日
《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30)
○ 李浩
  欧阳修《归田录》中也记载:“盛文肃公(盛度)丰肌大腹而眉目清秀,丁晋公(丁谓)疏瘦如削……梅学士(梅询)……性喜焚香……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有窦元宾者……不喜修饰,经时未尝沐浴。故时人为之语曰‘盛肥丁瘦,梅香窦臭’也。”这些绰号大都能抓住人物的体貌或行为特征,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造成谐谑和漫画的效果,虽寥寥数字,却能传神写照。千年之后读此,仍能仿佛其人,似闻其声,这正是绰号的高超绝妙之处。
  古人的绰号,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体貌形象特征为号的。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双耳硕大,被人呼为“大耳儿”,关羽须髯若神,被人称为“美髯公”。《水浒传》中的人物大多有绰号,其中青面兽杨志、矮脚虎王英、豹子头林冲等,都是以体貌形象为号。
  第二类是以技能和学业造诣为号的。如东汉的张芝以擅草书知名,被时人号为“草圣”。王羲之书学造诣极深,各体均长,其书矫若惊鸿,宛若游龙,所以被称为“书圣”。唐代的李白被时人称为“谪仙人”,又与杜甫、王维、刘禹锡、李贺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诗佛、诗豪、诗鬼。晚唐作家温庭筠,才华横溢,考试常为人代笔,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人号为“温八叉”。北宋时期的宋祁曾填《玉楼春》词一阕,中间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为人们所传诵,而张先曾填《天仙子》一阕,其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亦被人们交口赞誉。据说,宋祁任尚书时拜访张先,命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回答说:“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秦观写有《满庭芳》词,中间有“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等名句,一时为人们所传唱,苏轼称他为“山抹微云君”。贺铸因写了“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的名句,被时人称为“贺梅子”。三国时期魏宫人薛灵芸,妙手针工,在没有灯烛的黑暗中也能缝制衣服,被宫中称为“针神”。《水浒传》中的鼓上蚤时迁、神行太保戴宗、金枪手徐宁,也都是从技能方面称号的。
  第三类是以性格和品德特征为号的。其中又可细分为褒义和贬义的两种。如宋代的刘随,遇事明锐敢行,明察秋毫,人号“水晶灯笼”;唐代的李林甫,嫉贤妒能,口蜜腹剑,被人称作“肉腰刀”。
  第四类是以人物的行为和嗜好为号的。如《水浒传》中的宋江被称为“及时雨”,就是赞扬他行侠仗义、解困济贫行为的;北齐时的魏收行为轻薄,被人称为“惊蛱蝶”;南明奸相马士英在大敌当前、戎机仓皇之际仍然以斗蟋蟀为戏,被人称为“蟋蟀相公”;《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瞧不起仕途经济,不喜读书,行为狂放,顽劣异常,所以被人称为“混世魔王”。
  绰号有时与人的实际并不相符,甚至是攻击诬蔑之辞。据说在辛亥革命前,清朝统治者曾诬称孙中山先生为“孙大炮”,被列名于四大寇之中,后来吴稚晖要拜见孙中山,还以为他可能真是一个红眼睛、绿眉毛的江洋大盗呢。对此,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老例,凡要排斥异己的时候,常给对手起一个诨名——或谓之“绰号”。这也是明清以来讼师的老手段;假如要控告张三李四,倘只说姓名,本很平常,现在却道“六臂太岁张三”“白额虎李四”,则先不问事迹,县官只见绰号,就觉得他们是恶棍了。……这一种手段也不独讼师有。民国元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好发议论,而且毫无顾虑地褒贬。常常被贬的一群人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曰“章疯子”。其人既是疯子,议论当然是疯话,没有价值的了,但每有言论,也仍在他们的报章上登出来,不过题目特别,道:《章疯子大发其疯》。有一回,他可是骂到他们的反对党头上去了。那怎么办呢?第二天报上登出来的时候,那题目是:《章疯子居然不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