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日的阳光洒满校园,陕西各地的师生们正以独特的方式迎接世界读书日。从草地阅读到AR互动墙,从童诗课程到书中地标打卡,记者走访六所学校发现,受访的六位教育工作者正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让书香真正浸润孩子的成长之路。
“读书就该像呼吸一样自然!”杨凌西交康桥绿地小学校长杨小绸说起传统阅读项目时眼睛发亮。她最喜欢的是草地读书和大树下阅读:“孩子们捧着书坐在草地上,树叶沙沙响着当背景音,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阅读体验,是教室里找不到的。”
在延安市宝塔区第七中学,贾猛校长则把“班级图书角”作为日常阅读的侧重点:实体书的触感无可替代,学生转身就能抽本书看,这种便利性让阅读真正融入日常。他特别提到该校特有的“专职图书角管理员”制度,每个班推选学生负责登记管理,培养责任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书籍利用率。
传统项目焕发新生需要新创意。咸阳市高新梦桃学校校长王静正在尝试“游戏化阅读”:“我们午休前用广播站播放学生自导自演的《伊索寓言》,敲杯子模仿马蹄声,并改编小红帽带防狼喷雾的结局。”而贾猛校长的AR互动阅读墙更显科技范儿,学生扫描书籍封面就能看到作者访谈视频,还能玩剧情分支选择游戏,像打游戏通关一样读书。
面对家长们紧盯必读书单的现象,校长们各出奇招。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樊亮校长采取“体验式改造”策略:设计“15分钟亲子阅读挑战”,让家长和孩子闭眼摸书随机读,周二角色互换讲故事,把阅读变成亲子游戏。
王静校长则用“疗效式说服”改变家长观念。开家长会时播放纪录片,展示从小亲子共读的孩子如何解决人际冲突。她常对家长说:必读书单是药方,家庭阅读生态才是免疫力。她的“分级亲子阅读包”更是贴心:给《窗边的小豆豆》配DIY 贴纸地图,家长照着指南设计“小豆豆为什么总被罚站”等问题,让共读变得轻松有趣。
在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陈阿莉校长直接打破书单限制:“我们采用学校统一租书模式,每两周第三方配送新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范围以及阅读的广度。”
而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高瑞茵老师分享的“丝路童诗”更令人惊艳:晨诵暮赏、朗读亭录音、原创童诗大赛,甚至把童诗写在番茄成熟季的果实旁,让孩子们发现文字原来可以“长”在生活里。
如何让学生从泛泛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校长们在评价机制上费尽心思。樊亮校长设立阅读奖励制度,对深度阅读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如颁发“阅读之星”荣誉称号、奖励书籍等,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静校长则以变通方式,通过撰写书评、改编故事结局,让学生给书中人物写信、对比影视改编差异,甚至重新设计角色形象,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在书单推荐上,王静校长推荐《吹小号的天鹅》:“天鹅爸爸那句‘他会开发票’能让教室笑炸,但笑着笑着孩子们就懂了——缺陷可以是独特的翅膀。”与其纠结“读什么有用”,不如先让孩子爱上“读什么有趣”。陈阿莉校长则把《三国演义》变成合作课堂:“它既能体现出人物之间的合作精神,又能体现出人物之间的团队精神。”
在延安市宝塔区第七中学,路遥作品阅读读出了新高度。贾猛校长带着学生在路遥文学馆前演讲,把《人生》中孙少平背石头的章节变成“挫折教育现场课”;孙少安的砖厂倒闭后重新振作的内容,结合“挫折教育”,让学生撰写《我的“砖厂”时刻》等。
该校的“书中地标打卡”堪称沉浸式阅读典范:徒步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探访路遥成长地延川县郭家沟村和甘泉县路遥创作《人生》的窑洞,实地感受路遥童年生活和创作的艰辛,让学生体会平凡孕育伟大、成功来自艰辛的精神感召。
当被问及理想中的图书馆,樊亮校长还惦记着特殊群体:“盲文书籍要有语音导读,轮椅通道要能直通顶层花园阅读区。真正的书香社会,不该落下任何一个爱书人。”
从秦岭脚下到延安窑洞,受访的六位陕西教育工作者正用智慧破解“读书难题”。当草地阅读遇见AR技术,当必读书单碰撞防狼喷雾,这些带着泥土芬芳与科技炫光的阅读实验,或许正在孕育下一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基因。正如杨小绸校长所说:“阅读哪需要那么多意义?让孩子觉得翻书比刷手机有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