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3日
风起青萍末 ——周瑄璞小说印象
○ 肖云儒


  
  周瑄璞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结实的又是高水平的运行,这从小说集每篇文后注明的奖励和出处之高端,可以看出来。
  前几年我读了她的一个短篇,脱口而出说:哦,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我当时的意思是,小说可以大写,写史诗,写大题材,大社会、大事件、大人物、大人生,写惊涛骇浪的感情波澜;其实,小说本姓“小”,也可以,甚至更应该写“小”,写小写细写细枝末节,写小人物、小题材、小日子、小性子、小细节,写生活的家长里短。微缩生活而后放大,拎出其中的寓意。这寓意常常意味深长,挺“大”,她善于小中见大,洞小风大。
  别人写小说爱抓生活中感情中的高潮状态、转折状态、极致状态,瑄璞却爱关注起于青萍之畔的微风、掠过心头的微光,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人物和日子。我想说,她是一位“小眼看世界”“眯眼看世界”的小说家。
  但她的作品绝不是小女人文学,不追求“高雅”的小资情调和市井的低俗情趣。她以素人目光写素人生活,以底层身份言说底层小民在素常日子中显示出来的承受命运的强大生命力。他们不富裕,但在自己的努力中获得了生活的自信和生命的自尊。他们轻如鸿毛,却承受着,也能够承受生活之重。他们在承重中显示力量,将大山重重挑起,轻轻放下。
  小民们的心劲从哪里来的呢?从抱团取暖中来,从无数小人物小感情的聚合中,显示出一个既有温度又有力量的“大”来。这才有了中国底层平民百姓毕肖而又温馨的真实。他们心里和生活里的暖意,是一种烟火气息,是众人拾柴点火煽烟弥漫出来的温暖。
  
  瑄璞以微妙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感情体验赢人。她似乎有一种天赋,可以随意开掘人物、事件和一切客观物象背后的感情库存,破译其中的情绪密码。她好像并不十分看重情节,不掉在情节的坑坑洼洼之中,但处处都有感情的波澜和跌宕。在她的作品中,生活的况味辛而不辣,酸楚而不剧痛。辛辛酸酸中,流动着似有若无的苦笑,那是一种化解苦涩的笑靥。
  《那人》这一篇,细致地描写了一个终日为生计奔忙的男人,有一天,被一位异性淡淡的关切和他对“那人”的同样淡淡的牵恚所点燃。有那么一点两性间牵挂的意思,其实点燃的只是处在平淡日子里对于一种有新意的生活和有温度的感情的向往。仅止于向往,还没有升格为新的选择。小说以人物第一次坐飞机时的新鲜和嘚瑟,布设了一个寓言式的背景——生活开始由平地升向空中,日子由黑白变为彩色,感情由平湖秋月而起了微澜。“那人”给了他冥想,给了他思念,生活多了一层味道,这味道是平凡人生中爆出的一点期冀和梦想。仅此而已。写得何等节制、细腻、干净、平和,淡而有味却又波澜起伏!控制是作家艺术能力的一种表现。
  
  瑄璞善于利用环境和心理活动虚实相生的烘托和反衬,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意图。在《逆行者》中,只是换了一个散步的角度,让主人公逆人流而行,呈现在他眼前的生活、人群就变了一种面貌。“他”惊异于这种“变脸”,探究生活这种新的呈现,用反光、逆光写出了逆行背后耐人咀嚼的意味。具有很浓的诗意,有如一首哲理诗?
  作者对《那人》的小小“出轨”,在微笑中默许和赞美,带有长者风。这不也是一首出自平民情怀的小抒情诗吗?
  生命的新异常常要有异态环境的触发,哲思性心理也常常要在异态的目光和情怀中点燃。
  
  瑄璞絮絮叨叨地叙述着,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浓稠的生活实感。给你的感觉,她就是在倾诉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或者她就是小说人物群中的一个。正儿八经的叙事中,带着强烈的作家独有的口气,带着她惯常的善意的嘲弄,时不时便幽其一默,将苦化为苦笑,化为人生中小小的快乐。那是一种乡里邻居平等无间的调侃和反讽,却大大添加了作品的生活和情感温度,好亲切!
  瑄璞有过人的审美转化能力。在她眼里,一切生活见闻和感情经历皆是美,皆可转化为美,皆是文学,皆是色彩,皆是句子,皆是结构,皆是节奏,皆是驰骋自己审美再造能力的平台。她的审美敏锐度、感觉度,乃至审美的深度、力度,应该说都是上乘的。其实我不想说这是一种能力,我想说这就是天赋。她让审美主体(作家)和审美客体(生活),协调得那么得心应手,相处得那么惬意和倭耶,是的,惬意和倭耶。这真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在艺术家的心灵和眼中,这个世界“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呀。
  这种并非人人都有的审美天赋,殊为难得,切望瑄璞好好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