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的家乡,春天来临,人们期盼最多的是野生美食。地软、榆钱、槐花等都是极品野生食材。随着春的亲近,这些野美食一步步成了百姓的餐桌最爱。
野生食材,最大优点就是纯天然,无污染,保健康,号称保健品。当春姑娘带着虔诚和热烈向你走来,家人们算计最多的就是这些美食何时能早点走上自家的餐桌。远在外地的游子们,恨不得早早地跑回家乡,馋食那些野生美味。
天气回暖,绵绵细雨,犹如农妇纺织的不断头的纤细水线向大地撒下,土地解冻回潮,地软就偷偷地生长出来了。早上是捡地软的最佳时间,软软的、黑黑的地软做包子是绝配。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捡地软,春雨后的清早起来,提上筐筐,踏着晨雾水露,上脑畔、去平滩、到沟塌,漫山遍野地疯转。因地软最喜欢在荒草面上露头生出,如找不到好地块,转来转去也见不到地软的踪影,但只要你走到靠经验选择的地块上精心挑拣,捡半筐地软也不是什么难题。大地没有解冻是生长不出地软的。捡回的地软,经过抛料,掺和上红葱等,就可以做成味美的地软饺子包子了。前段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就在无人居住、杂草丛生的硷畔上,一圪堵一圪堵的干地软布满遍地,望着那可馋的地软,勾起我无穷的回想……
初春,阳坬上的苜蓿迫不及待地露出地面,嫩嫩的、绿绿的,与返青最早的黄蒿芽儿成为山野上难得的绿植。经过严冬的考验,它们欢快地冒出地面,受到百姓的喜爱。邻居大婶们结伴成队地走上山岗,揪苜蓿芽儿、黄蒿芽儿,回来剔去杂质清洗后,要么拌上面粉,蒸成“酷莱”(也有叫不拉子、麦饭),拌上蒜泥、西红柿汁等七八种调味品食用,清爽可口,回味无穷。要么拌成凉菜,成为绝味佳肴,让人馋不够。苦菜,比苜蓿和黄蒿长出的时间稍迟一点,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促进消化等功效的野菜,把它调拌成凉菜,其独特的苦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春夏最佳的原生态蔬菜。近年来,有企业把苦菜加工成苦菜茶,畅销市场,成为一年四季不断头的好野味。
山峁间常见一种野生作物,名叫小蒜,是春天赐予的礼赠。它形状与大蒜相似,只因个头小而得名。小蒜与大蒜的味道也有不同,也没有大蒜那么辛辣,非常可口,可谓老少皆宜。小蒜喜欢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挖小蒜别有一番乐趣。当拿上小镢头,在长小蒜的上方下力,二三十厘米深的地层里,即可刨出小蒜来,那种成就感就别提了,小蒜就馒头是过清明节的味道。
在家乡有两种树,一种是榆树,一种为槐树,每逢春暖花开,它们就各显神通。榆树长出的花形似圆形的铜钱,家乡叫它榆钱。榆钱出生早于榆树叶,淡淡的绿,给人以清爽清澈之感。正是这种榆钱,是当地上等的自然食材,把它料理好后,拌上面粉,与苜蓿芽儿、黄蒿芽儿一样,蒸成“酷莱”享用,成为春天不可或缺的纯天然农家饭。那天我在榆树上捋榆钱,来此做生意的外地人很是讶异,惊奇地问道这能干什么?当我把做好的榆钱“酷莱”送给他品尝时,他面部表情很是夸张,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槐树发芽略晚于榆树,一般在春夏之交时开花。每当槐花泛开,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一片蛋白色,槐花香漫卷在空气中,丝丝淡淡甜意,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径直抵于心扉。嗡嗡蜜蜂携家带口一起涌来,挑来拣去,一头扎进花蕊里,吸吮着槐花的香甜,采着独特的槐花蜜,成为蜂蜜的一个品牌。而这香甜的槐花,做成“酷莱”,成为当地人调剂生活的野生主食,香甜可口,回味悠长。
今天的野美食,吃的是天然绿色,要的是安全健康,是调剂油腻肉类的最佳选择,是改善伙食的一剂良方,它们成为父老乡亲独特的朋友。在那些贫困的年代,这些野生食材可不是普通的野菜,它纯粹是填饱肚子、挽救生命的主食。就是这些野生野菜,让无数人度过了饥荒,成为家庭和亲人渡过难关的钥匙,是老百姓最最善良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