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艺员 《苍穹下的人之十四》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23年 “风景旧曾谙” —— 这是看到朱艺员油画作品后第一瞬的印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无疑,这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白居易三到江南,道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谙”之一词意指熟悉,“曾谙”则意指过往经历,“旧”字更落于对世事变迁的强调上。诗句所及是遥忆中的江南风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多是风景之于人的情感记忆与感受。而恰恰,朱艺员的作品中就透着浓郁的个人情感记忆的气息。
关于“风景”一词,其实更多是形容对朱艺员作品的整体观感。他在画面中将极具情绪张力的人物形象置于生活气息浓郁的场景氛围之下,以人物与空间的交汇,营构出幻梦中的青春成长与现实中的人间烟火。由此出发,在更宽泛的范畴内去理解“风景”的概念,朱艺员的作品总能够将“情节”与“情绪”联结、交织,以此来营造充满诗情印象的视觉观感。事实上,那些由人物和融入了作者个人情绪的故事性场景所共同构成的画面,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将人带入到与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所相类的意境里。在那种视觉与情感的融生、共鸣中,他的画面化为一种情感的图像,不是风景却更胜风景。
其实“风景旧曾谙”的文题拟下早有些时日,因家事、琐事还有之后去到中国美院学习,在杭州最好的天气里,数月时光须臾即过。世间诸般人事总有些意外与巧合的时候,一如优秀的艺术创作,往往植根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体悟。白居易的江南,是他对江南烟雨的体悟,因而春江潮头、山寺桂花,流水小桥、弱柳扶风尽收眼底,是以真江南入词,得见满目的江南风景。朱艺员则生长在广西桂林,山水桂林、烟雨漓江,虽非“江南”却也同样令人流连。他也正是在这“甲天下”的如画风景中窥得了人间四时、世情百态的诗意变幻。而这份诗意,被他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的油画创作中,从而成为其作品中最为打动人的地方。
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面貌是由其成长的环境塑就,那么不仅是有来自于桂地风物人文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家庭氛围和成长路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一类。从当小学校长又兼美术教员的爷爷一辈开始,到专事绘画及擅于装裱工作的父母,朱艺员家中几代人都从事着与美术息息相关的工作。所以,作为一名优秀艺术家,朱艺员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自然也就有了进入绘画领域最初的因由,一如他的名字“艺员”一样,如此地贴近艺术。
毫无疑问,朱艺员是长期执着于绘画创作同时又极高产的艺术家。无论是其自小的家庭环境使然,还是此后一路走来的从艺轨迹,他对绘画本身的热爱一直有增无减。他在求学时期的不同阶段里,始终保持着心无旁骛的创作状态,并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当下的教学和创作之中。就个人的艺术创作阶段而言,朱艺员的早期作品以多元并构的唯美意象,以及融入了个人内心情感的幻想空间来构造视觉场域,从而给人以甚为深刻的印象。这一创作选择无疑是延续了现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路径——人物与风景的寓言叙事,传统与想象中的内容主题,以及艺术家融汇其间的个体经验与灵思。
在《寓言》系列中,朱艺员首先完成了从创作主体向画面描绘对象的精神映射,也即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却心思丰富细腻的艺术家,以一种沉默的、静谧的状态,用自己的作品向我们铺陈出自己的内心境况……当然,还有《时光》《午后》等系列作品,那些朦朦胧胧之间光线熹微的室内场景,以及小憩闲适的独处时光,仿若生活间隙中不经意间的一瞬,不仅是希声呢喃的借喻表达,也是作品与画家个人内心的互补与倾诉。他在个人的创作手记中这样提到:“我试图通过诗意的方式去诠释自己对信仰、孤独、命运的理解,去反映自己对青春的幻梦和迷惘以及现实命运的阐述。”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寓言》系列的唯美观感似乎又显得有那么一丝沉重的意味。作为一种图像的表达,从日常的“失语”到画面的由心而发,朱艺员选择了绘画的记述方式,以一种回到语言文字出现之前的图像纪事原初状态,来打开自我的精神世界,那里充盈着理想与生命的色彩。
独白——或许是对《寓言》系列作品最好的注解。
《寓言》的表现内容是作者的生活镜像,是画中的寓言故事,更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在由一幅幅独立画面所构建出的寓言故事中,朱艺员打开了一扇析解自我的窗户。《知音》中的小提琴手,《宿命》中玩牌的小丑,《信仰》中的中世纪盔甲骑士,《惊蛰》中伏案浅眠的少年……这些形象仿佛是一个个无言的化身,用琴弦、牌面、书信……演绎着各自心弦上的故事。而一旁的麋鹿、青蛙、飞鸟、猫头鹰、猴子、猫则仿佛是入梦的精灵,在画家的内心中——凝视、观望、静待……它们或许是画中人的心念外化,抑或是画中人以及画家和观者共同的知音。而更重要的是,它们以“守望者”的姿态静伫在那里,成为连接画中情境与画家生活的窗口,窗内所见俨然就是艺术家生活的缩影。
少数民族题材是朱艺员近年来投入精力较多的领域,他从广西周边乃至贵州、云南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着眼,在进入新的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绘画技法和艺术本体的探索。他为那种原始的却又自然生动的状态所着迷,从《梅林祭萨节》到《侗箫笙歌》《天籁和鸣》……作品的表现对象逐渐进入到具象的真实世界。而同样是少数民族题材,新近的《苍穹下的人》系列创作中,对现代社会人文的关注显得更为突出,艺术家的经验与情感在这个系列中进一步从对个体生命的省思,转向对更广阔的自然与社会的观照。在《苍穹下的人》的一系列作品中,朱艺员将目光投向广西地域的少数民族生活变迁,以近年来受到广西地方扶持的彝族的高山畜牧业为作品的表现主题。对于这样一个并不为我们日常所熟知的内容,我们似乎能够随着这些作品,无意间走进那片生机勃勃的高坡牧场,抑或是林间的畜牧市集。林地、高坡、羊皮褂、羊毛披毡、火盆成为一种具有原始感的符号性实存,苍穹下、高山上、林地间,牧民还有马、羊等牲畜,在高山畜牧业的发展乃至彝族群众的生活日常中,串联起一幅幅人与自然生灵生生相依的和谐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自然也能一探那穿越了往日与当下的时空情境。
朱艺员 《寓言·知音》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14年
朱艺员 《寓言·惊蛰》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16年
朱艺员 《梅林祭萨节》 布面油画 155cm×135cm 2018年
朱艺员 《苍穹下的人之六》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22年
朱艺员 《苍穹下的人之五》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22年
朱艺员 《苍穹下的人之十三》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23年
朱艺员 《你从哪里来》 布面油画 65cm×185cm 2015年
朱艺员 《80后的回忆》 布面油画 120cm×200cm 2019年 由画及人,倘以一个纯粹、敏感而多思的艺术家来看,从较早期的《寓言》《时光》《午后》等系列作品的“内心”想象的倾诉表达,到《苍穹下的人》系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一隅,那些充满了诗情的柔情想象的画面,是关于往日的一段心路印迹,而对于民族地域生活的记述,则是对当下周遭所见的直观感知。
由内心到现实的题材选择,愈发明朗的图式语言,以及造型上的唯美风格与技法上的朴拙生动,都清晰地呈现了朱艺员对绘画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坚持。对于他而言,无论是往日的诗情想象,还是今朝的生活所见,朱艺员正是以这些映照了他个人生活历程的作品,来直面个人的内心真实与所见的现实真实。而这,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追寻——人间烟火中的芸芸众生,世事变迁下的情感生发。真切与朴实的创作探索,往往有着直达内心的力量。
(作者系遵义市美术馆[遵义画院]策展人、遵义市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