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榆林市榆阳区首批“头雁”之一,补浪河乡程翔家庭农场养殖场的杨镇通带动周围村庄300多户村民一同发展壮大羊子养殖,以实际行动诠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担当。榆阳区在陕西省率先发起的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力争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这一核心难题,助力区域产业振兴、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引雁”破局 浇灌乡村人才“希望田”
榆阳区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乡村产业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才短缺和产业带头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榆阳区迅速响应,将其纳入全区人才工作重点,并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校地合作协议,计划利用5年时间,选育300名以上产业带头人,每村至少培育一名“头雁”。
榆阳区紧紧围绕产业振兴,在乡镇基层遴选出47名带头人,确定为首批“头雁”项目培育对象。针对学员年龄、文化、行业的差异,榆阳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创新推出“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目前,榆阳区已组织开展“头雁”培训4期,培育“头雁”200名,农村“田教授”“土专家”队伍不断壮大。
“育雁”成势 筑牢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榆阳区从产业扶持、金融支持、职称评定、专家服务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壮大产业。对带动能力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头雁”,每年分别给予奖励,并提供500万元以内的创业贴息贷款。
同时,该区搭建“一站一联盟一基地”帮带载体,全方位帮带“头雁”加快成长。建立5个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专家工作站,每个工作站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柔性引进专家人才,为“头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专业指导服务,破解“头雁”产业发展难题。成立“头雁”发展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36名专家团队“一对一”“多对一”到产业一线帮扶指导“头雁”,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传播应用,助力“头雁”产业转型升级。“头雁”白小平、左建平率先推广草莓、葡萄、香瓜等现代温室大棚多元化果蔬种植模式,2024年带动 180户群众种植芝麻香瓜,亩产达4000斤,亩均产值3万元。
经过培育和政策支持,榆阳区“头雁”不仅成为技术能手,更是产业组织者,他们通过“直接带动、服务拉动、辐射联动”等模式,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链。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头雁”的带领下,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雁阵”领航 带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2023年以来,榆阳区69名“头雁”、100多种“榆阳好产品”亮相农高会,在全国打开展示榆阳形象新窗口。同时,汇聚校地智慧,开辟出“头雁”赋能“集体+伙场+数字”三大经济新路径,助推 317个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2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带动3000多名农户增收致富,形成“乡村振兴、头雁领航”崭新局面。
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育森林”。2025年,榆阳区将举办两期“头雁”培训,100多名新学员将分散在全区各个乡镇,带动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赋能乡村振兴。届时,榆阳区“头雁”培育数量将达到300多名,意味着每村拥有1名产业“CEO”。
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下一步,榆阳区将培育更多的“头雁”,为服务“三农”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全区形成“群雁”高飞的蓬勃发展局面。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