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也有一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写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心灵旅行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Pi”中文名“派”,若深究这个词,它是圆周率“仔”的英文拼写,预示着它也是一个关于“圆满”的故事。就凭这个新奇的名字,就可预见其才华。
整部小说描述了16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共同在太平洋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经历。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与天真、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在书中不但巧妙契合,更激荡出高潮不断的阅读惊喜。
主角派虽然拥有很多的信仰,但他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宗教和理性之间的平衡。当海难发生之后,老虎出现了,它隐喻着人内心中最本能、最原始的兽性。派与老虎的斗争正是神性与兽性、理性与本能之间的挣扎过程。在跟老虎的相处中,他一边防御,一边却又不能放弃这个凶猛的野兽,因为若没有这野兽,他就无法面对海上险恶的未知变数。最后,派成功驯服了他心中那一头凶猛的野兽,这也使他内心深处的神性和兽性达到了和谐共处的状态。当到达墨西哥的海岸之时,老虎选择离开,这也象征着兽性在回归到人类生活之后,它会选择隐藏抑或离开。
著名导演李安将这部被称为“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拍成了同名电影,让这个似乎只能在虚拟世界存在的“思想实验”在现实中得以再现,而且获得了2013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充分说明这部小说构造故事的成功。其中一句话“内心所有的平静与归宿都来自于善良,而勇气和生存的动力却来自于黑暗”意味深长。
可能是这些鸿篇巨著虚构故事的超强本领,打通了虚拟和现实的障碍,让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把这些经典小说“还原”出来,做成了另外多种形式的“实验”,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甚至游乐园等,成为“思想实验”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