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4日
丢钥匙记
○ 陈国华
  从小我就有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习惯,钥匙不知丢过多少回,拴条绳子挂在脖子上,用钥匙扣扣在裤带上,都没见效。
  有一次,我把父亲给的两个月生活费弄丢了。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父亲看着呆立在面前的我,一连问:“丢了?”“真的丢了?”“咋能丢了?”
  借同学的自行车骑,回去就把钥匙串丢了,上面有人家的全部钥匙,同学急得直跺脚。
  实际上丢三落四的坏处远不止这些,老师在黑板上讲题,我很快就能明白。但到考试时,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答题不是丢了这个步骤,就是少了那个环节。
  丢三落四的人在做事情时容易忘记或忽略一些细节,如果这些细节至关重要,就可能事关全局。大学毕业时,我去投奔一个重要的亲戚,亲戚说他家孩子喜欢家乡的特产,我忘了。当亲戚家孩子兴冲冲地跑来开门时我才想起,本来完美的画面立刻变成了另一幅景象;过年记不清谁是谁家的孩子,压岁钱有的给了两次,有的一次没给;最离谱的是中考我竟然睡过了头,只考了半场,结果顺理成章进了“渣子班”。
  翻窗户、撬车门是我常干的事,有时到了机场才发现身份证没带。和同事一起去给领导拜年,领导叫出两个孩子和大家打招呼,别人都拿出两个红包,我忽视了这个环节,没做功课,只带了一个红包。那年部门提副处长,我的呼声最高,结果“意外”落选了。
  写文章也是,尽管我知道投稿要反复检查,稿子投出去时又觉得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赶快往回撤,几次下来编辑就会有些不耐烦,怀疑态度,甚至有被拉黑的风险。
  不过屡教也有改的时候。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一位挚友遇到了特殊情况,向我借钱,数目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说一个月后一定还。我没有,便从同事那里转借给他,他半年没有动静,我如坐针毡。同事说该还钱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给他写了一封信,不久收到电报:“兄弟,收到你的来信我彻夜难眠,本来准备第二天专程给你送去,请不开假,钱已汇出,请查收!”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一个人的疏忽,对别人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第一次独自去欧洲就出了状况,飞机要在赫尔辛基转机,停留三个小时。我在机场转悠,无意间听到广播中模模糊糊在喊我的名字,我还嘲笑自己的英语听力,下意识摸一下口袋。猛然一惊,手里的护照和登机牌哪里去了?赶快跑去广播室,找回护照和登机牌时,再晚一分钟登机口就关闭了。
  妻子说我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做什么事都要返工,我也感到自己做不到事半功倍,我称之为“丢钥匙”情结。有了这样的情结,对工作和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错过机会,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生活中,我对这种“丢钥匙”情结有心理阴影,凡事需提前防范,门锁早早换成人脸识别,汽车也换了新能源,就怕拿钥匙。久了便产生心理障碍,遇事老往坏处想,缺乏自信,是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
  不知你是否也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奉劝有这样毛病的朋友,要趁早改掉,不要养成习惯,正所谓“小事决定大事,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