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娟 《和煦》 绢本设色 200cm×180cm 2024年 一、恽寿平没骨花鸟画溯源
“没骨”起始于南朝张僧繇的山水画,经五代黄筌“隐线于色”的实践,至北宋徐崇嗣效仿这种画法,后人称其画法为“没骨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徐崇嗣)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徐崇嗣在没骨技法演进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其艺术实践既承继了黄筌“黄家富贵”的宫廷审美特质,更突破了传统工笔双钩填彩法的程式规范。
“没骨”本意是用颜色直接造形而隐弃骨线。这种以色造型、弱化骨线的表现方式,成为恽寿平没骨画的核心特征,取消墨线勾勒的造型框架,建立以色立骨的造型体系。强化写生,形成“形准神完”的准则。恽寿平作为清初没骨画代表性人物,其艺术探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师法宋人院体,中期融合写生与文人笔墨,晚期意笔捕捉物象的瞬间神韵。
二、风格的三重演进
(一)早期:工致勾染
恽寿平早期作品受宋代院体画家影响显著。王翚于1672年在《花卉山水合册一》中的题跋中指出:“惟北宋徐熙父子、赵昌、王友之伦,创意既新变態(态)斯备,其赋色极妍,气韵极厚……观南田此本,妍精没骨,得其变态,真可上追北宋诸贤,不仅凌跨有明陈、陆数子已也。”1恽寿平1677年《花卉册之六》中题:“曾见赵昌纨扇本最佳,有蔡君谟蝇头细书,可称两绝。因用没骨法背临,为赵昌别开生面也。”2可见其早期的风格受到徐熙、徐崇嗣和赵昌等宋院体画家的影响。
恽寿平作品《摹古册之九》(1673年)、《桃柳图(扇面)》(1673年)以及48岁时画的《碧桃图》(约1680年),到53岁时又作《花卉册之一》(约1685年)和《花卉册页一》(1686年)这一类区别于其他的桃花题材作品,用勾染的方式注重刻画桃花的细微变化,细致到难以看到勾勒的线条。《摹古册之九》恽寿平题款“临宋人本”,用细线勾勒加以染色,以胭脂色隐线分染花瓣,叶脉以石绿没骨点虱,形成“工花写叶”的对比性结构。与故宫藏宋人《碧桃图页》相较,恽寿平改良背敷技法:在生纸正面直接施以多层薄染,通过控制白粉与胭脂的叠加次数,既保留宋画的精微质感,又增强材质的呼吸感。而桃叶和枝干是用没骨法一遍而成,和桃花的细致组织起来有紧有松。
恽寿平早期没骨作品普遍用色偏厚重,花瓣多加白粉,叶片加以矿物石色,用石色覆盖性隐没骨线。恽寿平在1677年所绘《花卉册》中的十张册页也尤为明显,整体的画面用色较浓,与宋院体工笔的用色相似,花基本采用以色线勾勒,加以分染,叶子枝干采用没骨法完成,整体颜色厚而深,覆盖力强。
恽寿平早期的没骨画以宋画为基底,偏向于工致的没骨画风格,是恽寿平早期探索宋人院体以及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的一段过程。以色线替代传统墨线勾勒花瓣轮廓,通过双钩填彩,以植物色与矿物色交替敷染,既保留了“富贵之气”又改变宋画工笔勾染填色的多遍繁琐。
(二)中期:接染写生
1680年后恽寿平进入风格转型期,受明清沈周、陆治、孙隆等影响,从早期细微工致、颜色醇厚,画面用笔逐渐松动,气息也愈发雅致。直接以笔着色,渲染点画,使画面既生动又具文人美学思想与审美,其技法呈现“去工艺化”倾向。这一时期的绘画仍然细微工致,但以植物色绘之,没有线条的勾勒,以接染的技法一遍而成。用色笔塑造结构,水笔调控层次。以《花卉册之六》为例,其作品是恽寿平1685年四月在虞山所画。画面用接染的方式,运用双笔,一支色笔,一支清水笔里加少许白色,先画重颜色,趁未干用清水笔晕开,两支笔交替运用。落笔先画花心中的花瓣,便于层层包裹,使结构更紧,而笔头颜色会由重到轻,以清水笔来控制,虚虚实实,造型结构紧凑,而用笔松动。花心和体现层次的地方用略重一点的颜色醒出,外层的花瓣则用极淡的颜色表现,水与色的运用恰到好处。花瓣与花瓣之间的水线,虚实交融,水与色浑然一体,不仅表现出桃花的色,更体现出光感和新鲜之气。花丝花蕊和花托用稍重的胭脂加墨色,在画中起点睛之笔,与花瓣柔软的质感及颜色的深浅形成对比。整幅桃花图清新淡雅的设色充满了灵动的春的气息,花瓣灵动有聚有散,桃叶灵俏而不僵板,枝干柔中又不失挺拔,春意烂漫到任情恣意,却依然有简净从容之感。
万娟 《初夏》布面设色 200cm×180cm 2023年
万娟 《花序》 绢本设色 60cm×23cm 2024年
万娟 《絮》 绢本设色 85cm×101cm×2 2023年
万娟 《絮》 绢本设色 85cm×101cm×2 2023年
万娟 《夏至》 绢本设色 86cm×37cm 2024年
万娟 《王莽岭野花写生册》 绢本设色 16cm×34cm×4 2024年 中期恽寿平对“写生”越发重视,这一时期多是在瓯香馆写生的花卉作品,将花卉最美最舒服的姿态组合、反复推敲,再对细节细致地观察刻画。王澍曾说:“南田写生初无定稿,当其运思,每摘取生花一枝,玩其意态及其枝叶之向背,细意貌之,故辄多生趣,见者不谓画也。”3他对所画之物观察得细致入微,在《南田画跋》中提到:“宋法刻画,而无(元)变化。然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习之者视为歧而二之。此世人迷境……”4恽寿平已从宋画的“刻画”中掌握对写生对象理与法的把握,加以“变化”,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物象的生长结构寥寥几笔就已交代清楚,精练用笔一遍而成。从厚重的设色到清透的植物色,轻柔的画面呈现出更为轻松之感。
(三)晚期:逸笔点染
在恽寿平晚期的桃花作品中,文人画的点染没骨画风格表现得极为突出。这一时期创作多幅此类风格的作品,其中《花卉册之二》(1689年)是其晚年风格的典型代表。创作此幅画时,恽寿平已年57岁。与早期作品相比,用笔更加轻快流畅,桃花、桃叶和枝干等元素皆以写意手法一笔而成,毫无过多的分染或重复用笔的犹豫之感,落笔即成形,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松动而生动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文人画“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追求。画中的桃花为单瓣山桃,主要通过点染技法来表现,无需借助另一支清水笔进行接染。作画时,笔肚蘸足清水,笔尖蘸取胭脂加朱砂等颜色,一笔下去便能形成颜色与水自然交融的效果。完成一片花瓣后,可在其未干之际,用笔尖蘸重色点染需要加深的部分。先从重色部分入手,随着笔上水分和颜色的逐渐减少,淡色部分也随之完成,减少制作感,画面效果更自然。在起笔和收笔时,需注意重色的分布,花瓣的朝向可以由外向内,也可以由内向外。桃叶的用笔与桃花相呼应,同样放松自如,以色彩代墨,一笔写出。在设色方面,恽寿平已从早期的醇厚风格转向清透淡雅,整体色调轻薄,未使用浓重色彩来制造强烈对比。色彩以植物色为主,浅淡而柔和,与纸的底色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清新的视觉感受。
这幅画的题款为:“唐解元折枝山桃,瓯香馆戏临”。恽寿平在其多幅作品中提及唐解元(唐寅)。例如《花卉册页之九》(约1686年)题款为“唐解元《春风图》,南田客戏临”,《雨后桃花图》(约1684年)题款为“瓯香馆临唐解元,寿平”,《山水花卉册之一》(约1685年)也提到六如居士(唐寅)。可见恽寿平深受唐寅的影响。唐寅擅长水墨写意花鸟,其作品墨色明净,用笔洒脱。现存唐寅作品不多,其中《桃花竹枝扇面》以墨色绘制,重墨勾勒枝干、花丝和花托,淡墨晕染花瓣,笔迹清晰可辨。恽寿平在临摹唐寅作品时,融入自身理解与变通,以色彩替代墨色,使作品色调更加均衡协调,呈现出一种柔和之美。
与这幅桃花图同属一套《花卉册》的另一幅作品《花卉册之四》(1689年)在用笔和设色上与桃花图异曲同工。整幅画面气息淡雅,书写性极强,题款为“临白阳山人”。陈淳(白阳山人)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在写意花鸟画领域有重要成就的画家,对明清以后的花鸟画家影响深远,恽寿平也不例外。恽寿平的牡丹、荷花等题材作品在用笔上与陈淳风格十分接近。晚期的恽寿平愈发倾向于唐寅、陈淳等文人画家风格,以写意用笔抒发性情。
结论
本文通过对恽寿平桃花题材没骨花鸟画的分析,揭示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内在演变的大脉络。恽寿平的创作实践不仅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精髓,更通过写生等探索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融入没骨技法中,形成了独具面貌的艺术语言。以桃花题材的没骨花鸟画为载体,展现出三种鲜明的风格特征:早期作品受宋院体绘画影响,注重工笔勾染的细腻与设色的厚重。通过借鉴徐熙、徐崇嗣等前代画家的技法,恽寿平在纸本设色中尝试以植物色替代矿物色,通过层层分染隐没骨线,既保留了工笔花卉的精微传神,又赋予画面更轻盈的质感。这一阶段的探索为其后期风格转型奠定了造型与设色的基础。
中期风格转向兼工带写的接染技法,体现出对文人画笔意的吸收。恽寿平以写生观察,通过“一笔写出”的没骨法简化物象刻画,并强化色彩的流动感与层次对比。其笔下桃花的花蕊处理、叶片的虚实结合,均展现出对元明文人画的深刻理解,其艺术语言从工稳向灵动转变。
晚期风格偏于文人点染的写意境界,恽寿平师法唐寅、陈淳,摒弃繁琐的勾勒与分染,转而以色当墨、以水运色,通过“逸笔草草”的点染技法捕捉物象的瞬间神韵。其桃花题材的构图愈发简约,设色趋向清透淡雅,笔墨间充盈着文人画家“抒胸中逸气”的审美追求,实现宋人工丽与元明逸趣的完美融合。
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不仅拓展传统没骨技法的表现维度,也是对宋元绘画传统的时代性转化,为清代文人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为没骨花鸟画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转化提供重要启示。
注释:
1.蔡星仪《恽寿平全集》卷一,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68页。
2.蔡星仪《恽寿平全集》卷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9页。
3.卢辅圣《写生正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2月,第89页。
4.蔡星仪《恽寿平全集》卷一,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