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1日
潼关黄河老腔亮相中国非遗馆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成娟)2月22日,10位来自陕西潼关县的黄河老腔艺人亮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观众带入两千年前黄河流域的苍茫壮阔。长达6分钟的《黄河谣》表演中,主唱老艺人柴文军将老腔“一人唱满台吼”的原始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老腔,主要流传于黄、渭、洛三河交汇的“三河口”,由黄河码头的船工号子演变而来,距今已两千多年。它是一种板腔体戏曲,被誉为“戏曲界‘活化石’”“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老腔表演以“满台吼”为特色,唱词多取材于英雄传奇故事与民间生活,乐器则保留着木凳、惊木等原生态道具。
  此次展演是全国“村晚大舞台”的重头戏之一。潼关县文旅局副局长齐辉表示:“潼关黄河老腔进京不仅展现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的成果,更让世界听到中华文明的原始生命力。”近年来,潼关黄河老腔传统戏曲已发展成人艺术团3个,演职人员40余人,创编《潼关吏》等剧目十余个,先后奔赴国内外演出,每年商演60余场次。同时,潼关还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推出金城地标风物品鉴一日游旅游线路,打造“博物馆+研学”之旅,开发非遗年货节、民俗社火展示等特色文旅项目,全年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百余场次。
  潼关黄河老腔从最初的道具、服装、人员“三个啥都没有”,到2018年陈孝宽带领一帮农民艺人亮相央视,再到受邀参加香港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活动,每一步的跨越,都是老艺术家们数年数百场的演出沉淀,更是潼关“文旅兴县”战略的成果体现。潼关黄河老腔以全新的形象、精彩的表演、独特的魅力,“圈粉”无数,把舞台从黄河边搬到了省外国外。
  近年来,潼关县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程,让非遗“传下去”。开展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非遗数据库收录600余条非遗线索,挖掘整理非遗项目31项。打造潼关肉夹馍文化特色街区,将美食体验与历史文化游览有机结合,成为潼关文旅新名片。潼关酱菜博物馆、非遗馆被评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设2处非遗进校园示范点,开设少儿非遗传习班,成立6个少儿非遗团,少儿老腔参加全国青少年戏曲展演展示活动获铜奖,城北幼儿园被授予“渭南市非遗模范传习所”称号,潼关非遗影响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