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铜川年货节上,宜君核桃辣子酱人气爆棚,深受顾客喜爱(受访者供图) 2月2日,正月初五,年味依旧浓厚,铜川市宜君县宜阳街道办水塔村村民何军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作为宜君核桃辣子酱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以及铜川市级核桃辣子酱非遗工坊的创始人,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省级非遗工坊评审精心准备材料。
“我们的辣子酱选用的是宜君核桃,个大、皮厚、仁饱、油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何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尽管宜君核桃皮厚曾被视为缺点,但在她眼中,这恰恰是锁住营养的关键。宜君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核桃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村曾是贫困村,许多村民因地处山区而饱受地方病的困扰。我做核桃辣子酱的初衷,就是为宜君农产品寻找一条出路。”何军说道。
何军的创业之路始于2018年。当时,经宜君县推荐,她参加了西安邮电大学的农民电商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深受启发的她决定重拾奶奶炒的核桃辣子酱这门传统技艺。然而,创业的艰辛远超她的想象。奶奶做的核桃酱虽然味道极佳,但因未去掉核桃内皮,颜色发黑,卖相不佳。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经过4个月的反复试验和调整,她和团队成功研发出用天然食材代替防腐剂去掉核桃内皮的技术,并获得了发明专利。
随后,何军将炒好的核桃辣子酱分享给乡亲们品尝,并带着小瓶包装一次次前往西安各大高校推广试吃。她认真听取反馈,不断改进,最终将辣子酱中的核桃颗粒大小精准定位在0.2—0.3厘米之间。
随着配方的不断调整和工艺的持续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核桃辣子酱。为传承和推广这一技艺,2021年,何军在家人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448平方米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引进两条生产线,日产量高达10000瓶。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何军为42户签约的贫困户免费提供辣椒苗,并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最后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辣椒。“核桃辣子酱的魂在宜君,我是宜君人,最难时是乡亲们支持了我,赊销农产品给我,咱不能忘本!”公司发展后,何军继续带动乡亲们致富。公司现有固定员工14人,其中5人是村里的脱贫户,每人每月可领取2800元工资。此外,她还与周边乡镇的脱贫群众签订农产品回收合同,并提供短期就业岗位,为村民及周边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如今,通过各大电商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何军的核桃辣子酱已走出宜君大山,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年销售额超过150万元。产品先后荣获第27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第30届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及铜川市首届“十大网货”优秀奖。2024年,宜君核桃辣子酱更是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登上了央视新春《非遗之夜》节目,而何军本人也凭借坚持与创新,获得了陕西省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
“我很幸运遇上了好时代,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何军感慨道,“作为一个传承人,必须有社会担当。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一点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
“乡村振兴,数商兴农!”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西安邮电大学经管学院二级教授张鸿评价道,“何军取材宜君当地的核桃、辣椒,通过改良传统小吃,创新打造出这款非遗产品。同时,‘高校+农产品’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堪称铜川宜君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样板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数商兴农”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与农业商业活动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全新机遇,打破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重塑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力。
“我们正在探索并见证着这一历史,我们期待陕西‘三个年’活动中数字营商环境更优化,通过‘官、产、学、研、媒’,让铜川宜君的核桃辣子酱承借AI直播电商和非遗传播融合东风,写出一条陕西乡村全面振兴的数智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张鸿教授说。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