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 图源:榆阳文旅文广公众号 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榆林市榆阳区,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对黄土文化和陕北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就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非遗工作者们做好新时代非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榆阳非遗将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彩、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公共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坚持系统性保护,让非遗“活”起来。近年来,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成立专门机构,先后三次开展大规模文化遗产普查行动。同时,完善国家和省、市、区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民众参与、组织协助”,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任务。
坚持全方位传承,让非遗“热”起来。积极搭建“带徒授艺”平台,建成榆林小曲等18个非遗传习所,举办“公益课堂”等非遗培训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公益性开放民俗博物馆、活态技艺坊等非遗展馆,常态化举办“榆阳书场”“小剧场”等活动,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场景化”沉浸式演绎非遗“前世今生”,已成为陕北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高标准打造《高歌》等文艺精品,《歌从陕北来》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展演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去年,在文旅部和省市的指导支持下,成功承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带动陕北说书、横山腰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火爆出圈。
坚持多领域创新,让非遗“潮”起来。注重把非遗与文旅、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融合发展。推动非遗和文旅互融互补,依托热点景区探索打造“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文旅创新项目,培育文旅新业态。倾力打造陕北非遗研学基地,计划进驻40多个非遗项目,每年组织4万多名学生参加“公益性”“市场化”研学,探索形成“非遗研学+文化体验+产品销售+文创开发+带徒授艺+非遗夜校”“六位一体”传承保护新模式。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进,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非遗+合作社+村民”模式,鼓励引导非遗产业个性化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非遗助力乡村发展的优秀团体,打造出十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传承项目,培育出一批非遗民宿群,多彩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在陕北这片广袤而神奇的黄土地,黄土、游牧、边塞、民俗、革命等多元文化在此汇集,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充分展示着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代代榆林人民的共有财富。
近几年,榆阳区在非遗保护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非遗品牌打造更加亮眼,高标准打造文艺精品,高规格承办非遗盛会,全方位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对外各类大型非遗展演活动50多场次,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到陕北非遗的独特魅力。
榆阳区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让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贡献榆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