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5日
《空城纪》(连载2)
○ 邱华栋
  细君公主比乌孙昆莫猎骄靡要小四五十岁,她住不惯大帐,提出来要在乌孙的冬都赤谷城修建汉地样式的房屋。猎骄靡同意了,在赤谷城盖了一座汉式院落,按照汉族习惯布置屋内陈设。到了冬天,细君公主从伊犁河谷的夏牧场搬到赤谷城的屋子里,取暖设施也好多了,她才感觉稍微好受一些。她每日弹奏那把汉琵琶,以此解闷。
  猎骄靡七十多岁,子孙满堂,性情豪爽宽怀。他偶尔来汉式院落看望细君公主,细君公主也是强颜欢笑,陪他一起吃饭,两个人也没有什么话说。等猎骄靡走了,细君公主一个人对着窗外寂寞的月亮哭泣。她想到自己可能无法再返回汉地故乡,满心都是思乡之情,就写下一首诗《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汉武帝读到后很受触动,隔年派了一位汉朝使者前往乌孙,专程看望细君公主,并带去很多汉地的绸缎丝帛和风物特产给她,以示安慰。
  猎骄靡眼看自己越来越老,身体也有病,感觉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就按照乌孙王室的婚俗习惯,找细君谈,要她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这对汉家公主刘细君来说,简直是一声响雷,因为这完全违背汉家的道德人伦,她怎么可能和丈夫的孙子婚配呢?虽然军须靡和她年纪相仿,也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件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对细君打击很大。她坚决反对,并给汉武帝上书,陈述情况,请求汉武帝阻止这件事。但等来的汉武帝的诏书中却说,公主要依照乌孙的习俗来办,因为我大汉要和乌孙联手,一起攻打匈奴人。
  老昆莫猎骄靡去世后,军须靡继任为乌孙昆莫,并且娶了细君公主。细君公主对这一残酷的婚姻感到不解和郁闷,汉武帝的诏令又浇灭了她心里的希望之火。细君公主闷闷不乐,加之身体瘦弱,很快就去世了。算起来,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前后也就四年多的时间。
  细君公主去世后,军须靡继续向汉朝提出和亲,并派使者送去千匹良马作为聘礼。汉武帝喜欢骏马,他有自己的宏图大略,就将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仪比公主和亲乌孙,远嫁塞外。
  听我母亲说,她的祖父刘戊曾经参加过吴王刘濞策动的吴楚七国之乱。那还是在汉景帝朝,因晁错的削藩令导致七个诸侯王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最后七国之乱兵败,刘戊被杀。
  从那以后,我母亲这支楚王的王室系统在汉朝宗室中的地位就不断下降,成为戴罪的家族。这一次汉武帝把刘戊的孙女——我的母亲刘解忧仪比汉家公主——远嫁乌孙,是恢复地位,还是进一步地惩罚,我母亲也想不明白。但她觉得,她以一介女子之身远嫁乌孙,与乌孙昆莫军须靡和亲,也是为汉室作贡献。这也告慰了祖父的在天之灵。我母亲这些复杂的内心活动,我是后来在长大的过程中才慢慢知道一些的。
  现在,你们就知道了,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就是我母亲。
  我母亲和细君公主的性格不一样,她出身于这么一个戴罪家庭,自幼比较好强。她是仪比公主,就不是真的汉家公主,是个假公主、侧公主,仅仅是为了与乌孙和亲她才被封为解忧公主,这一点她心里很清楚。在前往乌孙的马车上,我能想象出她流了多少眼泪,以至于后来不再流泪。我母亲知道,从此她的命运将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眼泪绝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还会是软弱的象征,她的心渐渐变得像铁一般坚硬。
  我出生以后,母亲内心变得柔软如帛。母亲爱我,我知道母亲希望我回到长安,去大汉都城见识汉家王朝的辉煌,体验都市繁华,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在这塞外的强风大雪中逐渐长大、老去,变成一个整天与牛羊和马群为伍,带着一身腥膻的粗糙女人。
  过了些时日,军须靡去世了。按照乌孙的习俗,我母亲又嫁给了翁归靡。翁归靡算是军须靡的堂弟。这是我母亲的第二次婚姻,我就是这一次婚姻的产物,我父亲是翁归靡。
  我母亲后来还有第三次婚姻,都是按照乌孙习俗来的。我父亲翁归靡去世后,她的第三任丈夫是军须靡和匈奴妻子所生的儿子泥靡。
  泥靡为人骄狂,外号“狂王”。算起来,泥靡是我母亲的子侄辈,按照乌孙习俗,竟然成了她的第三任丈夫。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这就是我母亲解忧公主一生中的几次婚姻。后来,每一次的婚姻都变成了一种政治安排,我母亲也就无所谓了。她真的就像她的名字“解忧”那样,所有的忧愁都被她化解,她是她自己的解忧良药。
  我还应该有自己的命运,我的生命应该有另外一种可能。这是我在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就为我想到的事情。所以,等到那年春天到来,大地上解冻了,雪化了,道路通了,她就派人护送我前往长安,去学习鼓琴,也是学习大汉的音乐和文化,懂得礼仪。如果有可能就让我在长安待下去,嫁一个好人家,这是母亲内心的真实愿望。
  我长大的过程中,我母亲对我的调教很用心。她带来的汉家侍女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皆能的。细君公主去世之后,留下来一些乐器,特别是那把汉琵琶,就在我母亲手里,她后来都给了我。这些乐器我从小就开始熟悉。
  我学会了吹笛子,吹埙,弹琵琶。我不喜欢埙,我觉得埙的音调太悲,一吹起来,山川的景色都变得悲哀起来。这可能和乐器的调性有关,等到我后来到了长安,见到了长安附近那黄土连绵的风景,我才知道,埙是适合那片土地的。我最喜欢的,就是细君公主留下来的那把汉琵琶。满月形的音箱里发出来的是草原上月亮点染后的奇妙的琴音,是月亮本身的光华普照夜晚大地的清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