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老街非遗吸引了孩子 图源:文明榆林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春节越来越近了。漫步在榆林老街,街头巷尾的喧闹、演艺、叫卖声,活力十足。子洲石雕省级非遗传承人高树飞正在街边进行石雕创作。
高树飞从事石雕艺术创作已有36年。2017年,高树飞和家人离开家乡子洲,在榆林老街开了这家石雕工坊。从破料、锻打、细刻,到精雕、修剪、打磨、上蜡,一道道复杂工序过后,石头渐渐有了灵魂。这些灵动的狮子、人物形象不仅充满陕北特色,也饱含了高树飞对生活的理解。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喜欢看书、做笔记,不断钻研技艺。正是高树飞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关注。
除了坚守多年的老店,如今,老街上还在不断涌现“新面孔”。王琴是子洲面花市级非遗传承人,2024年,她在自家馃馅店隔壁开了一家面花店,集中展示子洲面花。从传统的生肖造型到充满创意的卡通形象,每一个都精致细腻,格外用心。为了让子洲面花跟上时代步伐,王琴每年都到各地学习交流,参加比赛,然后将新学到的色彩搭配、造型设计融入传统面花技艺,创作出更多新颖别致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她的店里总是围满了人,她不仅会展示面花制作过程,还会邀请游客亲自体验,感受非遗魅力。王琴说,开业五个多月,收入还不错,下一步打算在网上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子洲面花。
近年来,随着各类非遗传习所、博物馆、小剧场、文创店在榆林老街陆续开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火热开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在此扎根,共同为榆林非遗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据了解,榆林老街已引入国家级非遗项目7家,市、区级非遗项目4家,特色文创产品10家。“为了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我们对榆林老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免费提供门店,对所有非遗传承人根据等级每年进行考核并发放补助经费。”榆阳区文化馆馆长刘豐说,今后还将在老街的陕北非遗研学基地进驻40多个非遗项目,每年组织4万多名学生参加“公益性”“市场化”研学,探索形成“非遗研学+文化体验+产品销售+文创开发+带徒授艺+非遗夜校”六位一体传承保护新模式,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