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宝 《静夜幽思》 纸本水墨 200cm×180cm 2023年 贡布里希认为,没有历史的跌宕起伏,就没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在艺术长河中留下的痕迹。这种观点促使读者思考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全面地欣赏艺术的价值。我们要想真正欣赏一件作品,不能只是看表面的感受、构图、笔墨,更应该了解的是作品背后的故事,甚至是作者的人生。很多人听说梵高的作品好,看了后也跟着说好,就是不知哪里好。其实你了解一下梵高的一生,面临了几个阶段,你突然就懂了。读中国画也是一样,看齐白石的作品,不能只是表面地看他的用笔用墨,要了解他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艺术思想,我们才能真的读懂他的作品。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想要了解我的人,与其与我交谈,不如去看我的画,我的人生都在画里。”作为画家,一件作品既要重视笔墨技法、画面经营布置,更应倾注作者的情感表达。我把我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整理出来,以此记录。
《净土本无边 心音空无量》
这是我的本科毕业创作,获学院二等奖并被收藏,还参加了“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3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我比较认同佛教思想,想在这幅作品中把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圣地、最能代表人们精神信仰的景物艺术性地融汇在一起。
《法苑珠林》中云:“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只有虔诚的信仰,才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2013年我到色达采风写生,当站在色达明的山顶,俯视着这一切,在白云遮挡和阳光的照射下,整个山谷宛如一尊睡佛横卧,我的灵魂被震撼了。这是一片净土,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木屋,成千上万座喇嘛和朝圣者的房舍,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几千里的道路上,虔诚的信仰者或走或跪,向着他们心中的圣地朝圣。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要把心澄明。再看看现实社会的浮杂,人们价值观的扭曲比比皆是,是因为心中缺失信仰。
画面中心是空中若隐若现的敦煌睡佛,前面是色达佛学院成千上万的僧舍,左侧是西藏布达拉宫,中部的大昭寺,然后远处慢慢虚过去的山峦无边无际,中间一道光晕,佛光冲破了灰暗的天空。作品以单纯的水墨层次表现庄重空灵,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表现了佛光普照世间,给人们带来光明、解惑。尺幅之大气势磅礴,让人不由地虔诚,心灵被深深震憾。作品虽有宗教景物,但不是宗教画,是以宗教信仰唤醒人之信仰。人们总是在无助时求神拜佛,事情过后又总失去自我。希望人们在看到作品的时候,心中有片刻的思索,也可以前往色达洗涤自己的心灵。
《圆寂》系列
这是我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题:线描和笔墨以及生命的探究。圆寂出自佛教理论,并非仅仅指死亡,是对生死的超越和对世俗困扰的解脱,达到一种圆满、清静的状态。圆寂是尊重生命的体现,给予所有生命以保护和慰藉,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我出生在农村,对那些微小的、不太被关注的、残破的生命比较有感触,所以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一些开败的植物、收获后的农作物和历经沧桑的百年树木等生命的思考,它们平凡、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生命的最后,安静祥和,有的来年依然新生,是一个生命的轮回,是涅槃。枯萎的状态下身体充满阳光,依然伫立在风中,仿佛向你诉说它那厚重的生命感。因此我在研究线描时,就想赋予线描更多的情感。线描不仅仅是墨色一致、粗细一致的线条,而是应该更加注重线描的生命感,包括质感、光感、虚实、笔墨等等,表达一种思想和观念。
《圆寂系列之金色的塔》《万缕秋瑟》表现的是寻常农家种的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将玉米采走后,田地里只剩下玉米秆。每次过年回家,依然能看到根根伫立在阳光下,金黄色一片,像是接受阳光最后的礼赞。人们只会更多地关注玉米的收成好坏,从不谈孕育它的母体。此时的玉米秆奉献了它所有的精华,已光荣完成使命,终向圆寂。《槐魂》表现的是小的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我们的祖先就是从大槐树下来的,于是我对那个地方充满了向往。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这几代人寻根祭祖的寄托,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所以想通过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槐寄托我的思绪。古槐像个老爷爷见证了人的迁移,破碎的树洞像时光隧道,我不知道祖先真正是从哪儿来,无从考证,只能是从这里穿越而来。《圆寂》《圆寂系列之一、二、三》《圆寂系列之腊前月季》《依靠》等都是一个系列,作品用单纯的线描手法表现物象微妙的变化、沧桑的肌理和阳光感,更加注重线描的生命感、光感、虚实,追求线、墨的微妙变化,赞美那些曾经为了这个社会作过贡献而年迈默默逝去的人们,世世轮回、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个系列我主要用线描来表现,并且我对线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在很多的线描作品基本是同样粗细,或是同样墨色,采用西方的构图方法,太注重画面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而缺乏对事物本身的感受。文人写意画对我们影响很大,笔墨的自由和丰富的表现力,能够抒发画者内心的情感并对事物进行准确的描绘,于是我想将写意笔墨融入到线描之中。我的创作是将丰富的笔墨语言用于线描之中,追求每一根线条的笔墨变化,这种变化是微妙的、丰富的。笔墨的表现技法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用笔用墨也不同,灵活多变,没有相对严谨的规范。将“复勾”普遍用于线条中,通过笔蘸墨的多少和快慢,使线条可粗、可细、可浓、可淡、可实、可虚、可疏、可密;注重结构的转折、凹凸、向背,以准确塑造其形象;以物体的质感、量感、色感、光感来表现对象,使其有区别;同时也追求要表达的意境、情感,是宁静、雅致,还是粗犷、豪放;画面构成形式靠线的组合,而不呆板。
《静夜幽思》
这幅作品其实是很多年前遇到的一个场景,一直也没有转换成创作,2023年,在遇到很多烦心事的时候,望着窗外的城市,白天多么嘈杂,夜晚虽灯火辉煌却依然归于平静,勾起了我对往日那个场景的思考。
记忆中几年前还在美院上学的时候,校园有个太极湖,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会到湖边静静地坐着,从白昼到黑夜,看着这变化,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有变化的是时间、颜色。一群白色的天鹅自由自在在湖面嬉戏,由游玩到休憩,由湖面动荡到安静如镜面,还倒影着荷叶、假山,城市房屋建筑,由灯火颜色到黑白,让坐在这里的人们内心安静。这个场景可能是我们每个西美人最美好的记忆。夜色下的荷塘极为安静,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天地,无论你多么焦躁,总有一种方式能让你得到安抚。安静的夜可能是很多人思绪归于平静的时候。画面没有色彩,完全用水墨表现黑白,运用黑白对比、冷暖的对比描绘景物在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辉相映的效果。水面如镜面,没有一丝涟漪,心里此刻极为平静,一群白色的天鹅是心中的美好。构图上是一个圆形,近似于太极图案,阴阳平衡,表达生命、事物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自然法则,教会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活。
《新溪山行旅——照金新貌》
这件作品是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致敬。我们心中的大师范宽是铜川耀州人,其《溪山行旅图》表现的是北宋时照金一带的山川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想着在同样的场景和大师对话,告诉他时代的变迁。我生活在当代,当下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自然风光,时隔千年,如今已经演变为红色革命圣地。薛家寨是红军曾战斗过的地方,照金镇已经发展为特色小镇。新时代,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建起了照金革命纪念馆、纪念碑,陈家坡会议旧址、北梁红军小学等标志性建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品采用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中西结合,将照金的山川和主要建筑图式化,组合在一起反映这里生活、经济、风貌的变化,主观地运用新的构成方式、新的色彩面貌表现一个新的溪山行旅,给人们展示一个新的视角,传达新的风貌。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是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想表达的。它不仅仅是一幅作品,更是作者的内心。想要深入了解一幅作品,就去读读背后的故事吧。画为心声,画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