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8日
一场千年中国社会大变革 一代陕北知识分子大觉醒
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221)
○ 姬晓东
  马伯雄说胡闹,我骑在马上看着同志们背粮,成何体统。大家只得和他商量,说你走路,把你的两口袋叫马驮着,这总行吧?马伯雄勉强应许,谁知出发时他又多出一个口袋,装得足有两斗。原来走时他又悄悄做了一个,他弯了弯腰将米袋子扛到肩膀上,一步不落走在队伍里。
  下雪不冷融雪冷。背粮队返回时,金色的太阳冲破重重叠叠的云彩,把天空照耀得光芒万丈。这时,天气更加寒冷,但在一些避风的向阳道上,雪缓慢开始融化,雪水交融,大家的脚下像抹了润滑油,摔跤的人更多了。
  马伯雄咬牙坚持走了两天,步伐不再那么坚定,第二天早晨,走起路来突然踉踉跄跄竟然摔倒,通信员连忙搀扶他,发现他的额头更加滚烫,忙拿出两片药塞进他的嘴里,又拧开水壶,将和雪水温度差不多的水喂了两口。过了一会儿马伯雄醒了,看着大家围住自己,忙挣扎着要起来,说围住我看啥,我这不好好的,大家赶紧赶路吧。这次,大家说甚也不听他的了,几个人要将他扶上马,他死活不肯,说我是来背米的,又不是来添乱的。更多的人围住他,将他的那个米袋分装在几个口袋里,马伯雄还是坚持不上,折断旁边的一棵枯树枝作为拐杖,背起小半袋粮食又继续前进。
  在马伯雄的感染下,队员们身上增添出无穷的力量,大家一鼓作气走出了十几里地,发现前面出现了一支国民党部队,从人数上分析,起码是一个连的建制。遇到了紧急情况,马伯雄的病好了大半,他命令大家躲进旁边的支沟里观察。
  原来,这是一支返回延安的国民党部队,在雪地里迷了路,来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们一边通过电台联络,一边燃起了火堆,安寨扎营吃吃喝喝休整了大半天。他们毫无顾忌地休整可苦了马伯雄他们,等到国民党部队等来了向导离开,背粮队的人在小沟沟里差不多冻僵了。大家来到国民党兵燃起的火堆旁边暖身子,化开雪水烧着喝了开水,吃了点干粮,身子暖和了许多。为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马伯雄决定星夜急行军。回到米脂的地界,东方现出了第一缕阳光,马伯雄心里释然了,突然,金色的阳光在他的脑海里天旋地转。
  白墙,白床,白色的被褥,还有一张苍白的脸。马伯雄的眼睛微微睁开,发现自己处于白色的世界里,虚弱地问:“这是哪里?”
  “我的天,你终于醒了。”金秀长吁一口气,说道。“我咋了?”“你已经整整躺了三天!”
  92
  “邓总司令好。”一男一女两位不速之客,来到桃林山庄,拜访邓宝珊将军,说。他俩年龄三十岁左右,男的风流倜傥,女的亭亭玉立。邓宝珊将军眼前一亮,说:“你们好,马先生,我们又见面了,还好吧,实现了你建筑师的梦了吗?”“谢谢总司令还记得我的梦想。”马伯雄说。
  这是一个雨后的艳阳天,蓝格莹莹的天上飘着朵朵的白云。桃林山庄里,邓宝珊将军时而笑声朗朗,时而陷入沉思。两次榆林战役后,他中断了在抗日战争中与共产党建立起的良好关系。而在这段时间,共产党的各方机构,走马灯般地来榆林找自己,气恼中的他一律拒绝。今天之所以见马伯雄,因为他是名人,他想好好盘问边区参议会的事。
  中共西北局和西北野战军,派出了联络员为榆林和平解放努力着,与此同时,要马伯雄利用民主人士的身份,接近邓宝珊。几天的谈话接触中,马伯雄仔细讲述了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历程,许多事引发邓宝珊的深思。
  “你信仰共产主义吗?”邓宝珊问。
  “说实话,我起先怀疑一切,随着风风雨雨,一路坎坷走到今天,我信仰了。当然,现在还算萌芽状态,我曾经提出要加入共产党。但他们的条件非常严格,我似乎还不具备资格。”
  “那,你的太太呢,我听说她是共产党员?”邓宝珊问道。
  “是的,她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马伯雄答道,心想邓宝珊的情报工作还是厉害的,已查明金秀的身份。这次他俩出来,组织上安排以假夫妻身份一同前往,金秀能联系上中共榆林工委和联络员,来传递消息。他们的任务是,观察并劝说邓宝珊和二十二军接受和平谈判。
  “这么说,你对共产党的信仰,是受太太的影响了?”邓宝珊问道。
  “是,也不全是。如果说受影响的话,那也是受万仙如的影响。您可知道,她是榆林城首富万友善的独生女?”马伯雄动情地讲述起万仙如的故事。
  泪水渐渐地蒙住了邓宝珊的双眼。听说万仙如英年早逝,勾起了他对爱女邓友梅的怀念。女儿生于三原县,十五岁北上延安就读陕北公学,十七岁因身患肺疾来榆林养病。女儿患病后,与他谈得最多的话题不是生死,而是共产党的主张。这让他逐渐怀疑,女儿在延安两年求学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