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7日
中国3个项目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其中“羌年”在陕西三地有保留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齐敏)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对中国提交的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审议,并作出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项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自2009年这三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存续力持续增强。此次转录标志着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这一技艺带动了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的就业和增收。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羌语中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该遗产项目是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也是承载着羌族民众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的文化空间。“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39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以及1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此外,羌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中市略阳县、宝鸡市凤县等地也有庆祝活动,这些地区通过旅游景点如羌博园、青木川古镇等展示了汉羌文化的交融。略阳县和凤县分别因其独特的羌族文化和历史被列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