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0日
何为弱德美
○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高三(13)班 袁一方
  叶嘉莹先生说“弱德”,是不同于弱者的。弱者是落后,是劣势,是要挨打的;而弱德是沉淀,是智慧,是胸怀万物。
  叶嘉莹幼时于国破之际,母亲病逝,父亲远隔。成家后丈夫却入狱,母女窘迫。等到丈夫出狱,家里却仍没有经济来源。她不得不四处奔波,依靠讲学糊口。在她已动念安享余年之际,长女与女婿的意外离世却让她再受打击……一切的一切没有让她萎靡不振,而是更投入于诗歌创作与翻译工作中,将苦难转为如同春雨般温和的动力。
  她不是大树,是面对风暴的芦苇;她不是珍珠,是饱受磨砺的蚌肉;她不是娇花,是风吹又生的韧草……她就是“弱德之美”的一种诠释。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这样说,中国人似乎骨子里就流露出一种弱德之美。这种美,绝不是“东亚病夫”的名号下的软弱无能,而是嵌进了中国人的骨肉,是一种天生的,带有亲和力的力量,能够推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弱德之美藏在为人处世中。《论语》中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中温、良、恭、俭,就是弱德的早期内涵,它与儒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儒家所推崇的“礼”,儒士彬彬有礼,宽和包容的形象,都被一股谦逊、宽容的气息所包裹。这与“弱德”的影响脱不开干系。
  弱德之美藏在文化中。中国文化毫无疑问是开放的、多样的,同时也是包容的、博采众长的。中华文脉为何会持续五千年而从未中断,就是因为这份博大和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盛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之后每一个时期,中国的文化思想在一步步改变和吸收中变得更加强大,儒家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至王阳明时,儒家达到最顶峰。佛家传入中国,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由此佛教开始说中国话,禅宗产生了,禅宗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对外物,不是强悍地排斥,而是温柔地吸收,只有不断吸收,力量才足够强大。
  弱德之美已融入生活的点滴中。中式早餐与西方快餐的融合让国外掀起“中餐潮流”,传统服饰与国际品牌的交流引领中国走向世界……无数人惊叹中国文化影响的广泛与持久时,却忽略了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国家,56个民族之花竞相开放、万紫千红。这种文化特质如同水一样,能够洗涤万物。这也可以看作是种“同化”过程,不过与普遍意义不同的是其并没有消磨掉事物原有的特性,而是让部分在整体中发挥它的独特。
  弱德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在特殊的“同化”过程中,弱德正是体现一种态度,既没有激烈反对,也没有大肆抵制,反而张开臂弯,以柔和的姿态将其揽下,再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后创新,向世界展示文化“大美”的一面。
  何为弱德之美?我想其正如雨后新笋,将惊雷化作动力默默成长;如蚌中软肉,将沙砾化作珍珠,耐心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