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工作期间,聂绀弩主持了多部著名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典型如:1953年编辑出版了线装本《楚辞集注》,1954年编辑整理了《琵琶记》。特别是从1953年起,陆续编辑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新校注本。在出版史上,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加注解,是由此开始的。在编辑整理之余,他还发表了专著《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因此他也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聂绀弩最值得人称道的一个头衔是“散宜生体”旧体诗的开创者,而这一称谓是经过了无数次磨难之后得来的。他在55岁时被扣上“右派”帽子流放北大荒,期间,他的创作转向旧体诗,产生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北荒草》。在“文革”被错误判刑期间和释放之后,他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独特的风格、自由的意志,陆续写出了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诗篇,并集结成《散宜生诗》,一时间,“绀弩体”或“散宜生体”独步天下,名满华夏。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纵观聂绀弩诗,风格独特,既是旧体诗,但又多用俗语、俚语入诗;既有工整对仗,又新奇独特;既通俗幽默,又富含哲理,所谓“滑稽亦自伟”。最让人称道的是,他把苦难和磨炼融入到诗中,辅以深厚的古文造诣、深邃的思想洞察、宏阔的文学视野,达到了自然流畅、恣意奔放的境界。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何尝学诗?何尝懂诗?……我辈做诗,旨在自娱,非想爬入诗史,……我写我诗,我行我素,胸怀如此,诗境自佳。”正因为境界高,所以聂诗自成高格。
高格之诗必定是气象万千的。读聂诗,一股高亢之气、清新之气、豪迈之气直冲肺腑,这与他人格中的骨气、灵气与豪气是一脉相承的。说说绀弩诗的三大“气场”,虽然是管中窥豹,也能带给我们不少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