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览现场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最具规格和权威的艺术展事和盛事,也无疑会成为艺术界的热点话题。以往与之相关的评论话语不外乎两种特征,一是大多由传统媒介或官方媒体进行相对正面的报道和评论,二是评论者多为专业评论家或者具有一定身份和代表性的画家。随着传播渠道与方式的扩展与丰富,这种评论特征逐渐被消解,数字媒体的更新迭代及多元化也带来了艺术评论方式、观念和视角的转变,逐渐形成以大众参与、多元表达和直接开放为特征的评论话语,以及非专业的、纯粹观者的视角出发的评论,随之而来的则是主流肯定之外的不同视角下的批评和建议。渠道、方式及参与者的重组构成了本届全国美展的评论格局,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对全国美展评论话语格局的完善。
在当代数字媒体迅速发展以及文艺评论环境的变化下,新媒体所具有的时效性、影响力和感召力已经不同于以往,相对快捷、广泛且趋向大众。很明显,数字媒体的介入为广大观者、艺术爱好者、学者和专家等提供了艺术评论的多元化平台,如逐渐兴起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豆瓣等成为文化交流和文艺评论的主阵地,拓展了大众参与艺术评论和交流的渠道,给予了观众在艺术领域各抒己见的机会,打破了艺术评论“专家化”“官方化”的壁垒。如今越来越多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也从各自不同的审美和视角出发,通过开放化的数字平台参与到全国美展的话题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根据调研可知,主流媒体、官方账号发布的文章和评论,如《美术》杂志社融媒体中心创办的“全国美展大家谈”专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视频号创办的“名家评国展”专题,以及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开幕现场的采访视频号等,邀请艺术家、美协专家、美术评论家等专业人士,对今年全国美展的作品就创作理念、绘画语言、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解读与分析,对当代艺术家创作提供建言和鼓励等。在平台评论区则一片空白,或偶有几条被发布者认可的留言、精选后的有利的评论。殊不知这等做法虽有效引导舆论,杜绝了低质量、恶俗化的评论乱象,但也限制了大众参与和互动的权利,也就无法获取大众对全国美展的真实评价。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柏拉图如是说。以今年全国美展为例,笔者搜集了许多新媒体平台针对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所发表的文章、视频、评论等,涵盖了普通观众、美术界学者、专家等人群,笔者对出现的代表性评论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其中大多以揭露和批评的声音为主。可见,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了更多不同的声音出现,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也纷纷开设自己的公众号、视频号等,通过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对全国美展开展了激烈讨论,有赞美和肯定,也有批评和建议甚至质疑,并开放评论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些话语有的片面,有的偏激,但也有诸多观点中肯、犀利且深入,不仅探讨了全国美展的弊病和局限,还提出了反思和改进意见从而寻求未来全国美展的选择与出路。
在笔者看来,大众针对全国美展提出的一些质疑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主题和形式的同质化。全国美展的作品大多为跟风、趋于雷同的展览模式,如同模板复刻,“照片化”作品蔚然成风,造成审美疲劳,真正有个性和感受力的作品少之又少。题材上人物画多为群像或者大合影,花鸟画与山水画细密之风盛行,作品的“密、满、大”是画家普遍的追求,一味追求作品的形式感和画面效果,看似关注现实生活,却在立意上又较肤浅。其二,创作态度和技法的变质。历届的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大多以工笔画居多,一些画家潜意识里认为写意画难入展,想用自己的画技和工作量来打动评委,且工笔画的创作周期长,技法上若不偏离主题则“安全性高”,契合国展形式和大众审美。全国美展逐渐沦为诸多画家的“终南捷径”,为了入选获奖挣积分入协会,他们会用心揣摩历届入选模式而迎合和投机取巧,导致作品写意性、笔墨精神尤其是审美个性的缺失。其三,遴选机制和评审标准的局限。历届的全国美展作品都是由各省市选送,必须经过省市美协的初评、复评,然而评审程序、评选方式以及评委人员的组成结构等存在不可控因素,导致评选结果的公平性和认可度有所缺失,部分作品的学术质量堪忧,且存在作品同质化现象。
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履生先生针对今年全国美展说道:“全国美展中的有些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延续和发展,成为今天的约定俗成,是缺少研究的后果,是不重视业界舆论的结局。比如中国画,网上的许多评论基本上是老调重弹,这不能怪重弹的热心人,而要怪推出老调的策划者。主导者罔顾业界舆情、忽视业内看法和呼声,阻碍了全国美展引导业界发展的正能量的发挥。”从中可以看到全国美展发展到今天,始终缺乏对展览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研讨和批评、反思和总结,缺乏对网络评论的重视,更没有解决措施,以致问题始终是老问题,所谓评论更多的是一种附庸和美化作用。在新媒体的大规模发展态势下,大众即时地参与全国美展话题的讨论,并利用数字化的多样化手段进行传播,营造了研究评判和学术交流的氛围,打破了单一的评论话语界限,给予大众充分的空间发表观点,聚焦展览问题,引发深入关注,促进艺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不仅为全国美展摇旗呐喊,拍手叫好,也为全国美展的发展敲响警钟,针砭时弊,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综上,数字平台具有其多样化、大众化、开放性、时效性的特征,提高了艺术评论的大众参与度和形式多元化,弥补了评论话语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全国美展主办方也应该重视自媒体中大众的艺术批评,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迎接业内不同的声音,审慎对待予以反思,加强对全国美展的历史追问和现实拷问,把全国美展越办越好,能够代表未来中国美术发展的真实样态。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