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8日
逸笔写厚土 ——浅析山水画写生中的几点训练方法
○ 代稳强
代稳强 《云落仙源山重重》 纸本设色 230cm×180cm 2023年


  甲辰仲夏再次踏足这片厚土时对黄土地更加敬畏!极具西北代表性的地貌特征,沟壑纵横、山势起伏跌宕、土质干结而疏松、结构丰富气势磅礴;山地、丘陵、平原与开阔谷地并存。黄土塬平坦开阔、黄土峁起伏和缓、黄土墚奇绝险要。山间圪崂里的窑洞更像是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一样!隐蔽在黄土墚、峁之下疏散错落星星点点,或依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或顺着山峁土崖蜿蜒而筑,成为这片高原上特有的人文标签。
  我整日在山沟山墚间游走徘徊,进行观察、速写、拍照、观摩。大至气象意境,细至结构纹理,反复观察,慢慢体会到了黄土地带给我真挚情感的原点。浓厚、凝重、朴实的陕北老农,强悍、粗犷、坚韧的土地,人文元素与自然元素都显得如此鲜明和深入。
  要很好地描绘这片厚土的特点,绝非易事!不仅仅需要对这里的山、树木、窑洞等具体物象的把握,更要体会这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笔者就自己描绘黄土地的一些系统的训练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实时感受状态训练
  在较长一段时间的体察与分析中,感受到黄土地朝暮之景的不同、阴晴之景的不同。正如郭熙所云:“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清晨的黄土地,和煦的阳光洒在山间,照耀得窑洞格外明亮,树木杂草却显得分外沉郁,有几分幽寂清冷之感,山体结构呈现大的起伏转折。此刻写生要把握住清晨山间之景所传达的意境最为关键。窑洞格外明亮、树丛分外沉郁、山体结构线条粗犷。大自然已经把画面的黑白关系、形状分割得非常完美,这时只需仔细地经营图式,将山体形态、树丛、窑洞、山间小径通过笔墨转换到纸上。
  在黄昏的时刻,阳光的强度并不像清晨那样热烈,显得有几分黯淡。此时的山体结构呈现出一种细碎、干结且疏松的土壤状态,其中夹杂着零星的杂草。短线条的转折和聚散与雨点皴相似,而疏松的土质和层理结构又带有几分王蒙的笔意,浓淡聚点,短笔横斜。这种作品散发出一种高度和谐统一的纯净气息,在这种疏松枯秀简洁明晰的笔致下更要仔细地驾驭笔墨的表现力,才能更好地营造与传达暮色下黄土地的那份古朴和安详,那份苍茫辽阔朴厚的真实感受。
  雨后的黄土地处处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山间小径上细细的黄土已经变成暗赭色,只留下远去的车辙印,宁静的院落格外整洁,山谷间笼罩着层层淡淡的薄雾。这时的山体结构只有起伏跌宕的轮廓不见细致的凹凸,山体、窑洞、庄稼、院畔浑然一体,顾盼相惜参差有致,写生时要更加抓住结构的聚散和体量大小,用线简洁凝练,夸张概括。
  写生中单独元素的训练
  黄土地的山墚垂直节理很强,能千尺峰峦,拔壑而起,要很好地表现这般复杂的结构特点实在太难,但在考察中发现有很多山体表面肌理很接近点皴的皴笔,藏头护尾,线条短直蜷曲而连贯,显得钝秃而质朴、疏松而厚重。抓住黄土梁“松”的结构特点用笔宜干,毫厘锋颖之间往复皴擦,指实掌虚借以手腕的力量表现疏松的质感。黄土梁“厚”的结构特点用笔宜淡,逆顺提按要沉定,“如高山坠石”。墨色淡润层层皴擦反复叠加,才能表现“厚”的意味。
  山石山体凹凸起伏,纹理结构自然呈现出浓淡干湿的不同墨色变化。凝眸细察山墚迎风与背风处皴笔更有所变化,迎风处风蚀强烈山体更加枯涩苍茫,土块细碎干结,用笔用墨须干淡反复皴擦;背风处坡缓杂草灌木丛生,形态圆浑温润,用笔须较湿润的方笔皴之。皴笔与勾皴的线条墨色有强烈的对比,皴笔宜浅,勾皴的线宜重,方笔短线的用墨往往较淡较干甚至很干,这样用力擦出来的皴笔会有强烈的厚重感和质朴感。
  树木元素在写生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树木的线条沉稳有韧性,画面中骨架似乎也依赖着树木来支撑。黄土高原上几乎没有“攒三聚五”生长的丛树,大多是单株,对于单株树的深入观察写生更要注重笔墨结构。在山水画中,将树石基础归纳为多种勾勒法和皴法,如“双勾法、没骨法、折带皴、雨点皴、披麻皴”等,这些方法既是物象结构原理又是笔墨节奏。树枝的繁简、大小、粗细、强弱、枯荣、疏密等等的关系都需用心经营画面,通过笔法的运用,从而达到画面最佳效果。枣树遒劲老拙、柳枝纤丝细巧、杨树清秀挺拔,不同树枝的质感应有不同笔法表现才能画出意韵。我更喜欢宋人画树的方法,用深墨勾出外轮廓线,以淡墨衬出树身凹凸盘旋的结构,结疤处与树根处最为仔细,转折、凹凸、穿插、遮挡,都应考虑其生长规律,要把黄土地上的树木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需要对笔墨有很强的控制力。苍劲老拙、姿态万千,它们坚韧、顽强、敦厚、粗糙,这便要求塑造过程中对于线条的把握,以笔为刀,力透纸背。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进行造型的艺术,线条最能抒情达意,它能锲入自然物象的表达,进而与作者内心相联系。
  在黄土高原上,处处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院落形式——陕北窑洞,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陕北人民的象征,人文景观和自然和谐共生。在写生过程中,更加注重窑洞院落的选景与表现,郭熙所云:“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水之津筏桥彴,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自然不是外在物象的堆积而必须是对客观事物更具典型更加准确的把握,是对众多素材内容的提炼的经营,有取有舍的表现,这样才能有一定高度的表达。窑洞在黄土地虽然处于山谷或是山墚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构图却非绝对,在写生之中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提炼、移动、重构,使之画面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意境表达明晰;利用蜿蜒曲折的小径、院墙的分割,树木的掩映,重构画面空间“移步换景”,使之连续、疏密、空间的组合更加遵循山水画寄情、造境的美学意味。
  画面的意境表达
  山水画写生要做到既是描绘客观自然,又能表达主观体验,用笔的情绪与节奏,是笔墨随物形而发,物形由笔墨而彰显,如此这般才能笔到意到;而意境的营造与传达,更应时刻捕捉对物象的认知与感受。充分利用笔墨的表现力将自然元素转换成主观符号,对不同景物才能表达出不同的意味。在写生中时刻要明确提炼什么,表达什么,如:构成窑洞的元素、黄土的节理特点、院落的布局等等。时时刻刻观察环境目识心记,提炼笔墨语言、笔意的表现,画出有生活气息的写生作品。
  在写生中的训练应保持以动态的、活跃的思维训练,而不能固守书本中的程式,主动地观察、逆向地思考是很重要的。“绕树一匝”“观象悟道”。仔细分析体味生活的味道,逐渐发现适合表现客观物象的笔墨语言。拔壑而起、树木繁复、村舍错落、犬吠鸡鸣、柴秸散堆、袅袅炊烟,这些来自生活中细微的元素体现着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本质状态。每一种物象都能归纳出特定的笔墨形态,象征性的摹写在精神上更好地“接近”自然物象,将纵横交错的点线赋予一种对生活深厚的意味。
  长期的写生训练有助于我们储备更多的素材,锤炼传统笔墨表现,开掘笔墨形式语言之变。张璪有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中入微的体会、感受和较系统的训练方法,能使我们逐步掌握表现自然、抒发情感的能力,更有助于在创作中主观强化审美意象,把客体物象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寂神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达到表现“心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