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击败匈奴之后就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彻底打通。东汉继承旧制。三国时,曹魏政权仍然任命西域戊己校尉,屯垦戍边。唐代学习和沿袭汉代以来的政策,统御和羁縻中亚各族,时间长达100年左右。中原和中亚往来紧密,丝绸之路走向全盛。中国的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以及养蚕、缫丝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欧亚大陆腹地。泱泱大国,华夏衣冠,中华文化辐射至整个欧亚大陆,产生了极强的文化吸引力,影响深远。
但中亚的实际控制者仍然是突厥语族人和当地贵族,其中,突厥乌古斯、葛逻禄、突骑施诸部势力强大。此外,西亚阿拉伯帝国几乎与大唐一起崛起,公元705年,其势力已经到达中亚地区。公元751年,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怛逻斯大战一场,大唐战败。此后4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再也无力无心组织一场战争对抗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侵入,从此退出中亚。
中亚因此开启了第五次文化流变与衍替,那就是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阿拉伯帝国进入中亚后,采取各种手段强制中亚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并破坏原有文化,琐罗亚斯德教和佛教在中亚不再流行。公元840年,回鹘南入中亚和新疆,与突厥葛逻禄部建立喀喇汗王朝,可汗自称“桃花石可汗” —— “桃花石”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汉族人的称谓。此后,突厥各部逐步在中亚扎根,开始的时候以马穆鲁克(奴隶兵)的身份和角色进入阿拉伯帝国的各个割据政权,但“家奴僭主”的戏剧开始上演,这些突厥兵逐渐掌握了军政要害。公元962年,也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两年,第一个突厥国家伽色尼王朝在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地区建立。当东方宋、辽、金、夏对峙的时候,中亚两河流域先后建立了突厥塞尔柱帝国和花剌子模帝国,中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走向深入,突厥语族的各支语言成为中亚的主体语言。
这期间,东方文化再次蔓延至中亚。1124年,在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被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消灭前,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西逃中亚建立西辽王朝。西辽完全照搬中原汉制,并吸引了大量中原移民,中原文化随之而来,对欧亚大陆产生了一定影响,俄罗斯人至今用“契丹”指称中国。
13世纪,蒙古帝国入侵之后,统治中亚的是察合台汗国,后来也被突厥化和伊斯兰化了。察合台汗国瓦解之后,15世纪至16世纪,中亚民族国家逐渐定型,从帖木儿帝国到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中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彻底完成。可以说,突厥语族国家奠定了近代中亚的政治版图和文化形态。
中亚的第六次文化融合和衍替是因为沙皇俄国的入侵。18世纪末,沙皇俄国开始入侵中亚——从哈萨克大草原开始,直到1876年占领浩罕汗国。沙皇俄国对中亚进行了长达120年的斯拉夫化,中亚受其影响巨大。苏联推行无神论,中亚伊斯兰教的影响被淡化。苏联在中亚推行俄语和西里尔字母,俄语至今仍是中亚国家的通用语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独立,其民族文化才得以逐步恢复与重建。
中亚文化就是这么丰富与多变,无愧于“种群大熔炉”和“文化万花筒”的称谓。我们很难像对中国、希腊、波斯、阿拉伯、美国那样,给中亚的文化概括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它的形态和表征太复杂,肌理和内涵太多元。它几乎集成了欧亚大陆各大文明的要素,它的多样性正是丝绸之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所以,中亚考古是丝绸之路考古的王冠,是解开欧亚大陆文明交往的锁钥。离开了中亚考古,丝绸之路考古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和法门。因此,中亚考古更能激发考古学家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中亚注定是考古学家的天堂。
然而这一领域,西方人一直走在前面,话语权也一直由他们所掌握。从19世纪至今,100余年里,西方的考古学家一直盘桓在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西方的狂欢
就连“丝绸之路”的名字,都是由欧洲学者提出,并被学术界所接受的。
李希霍芬,这位蓄着普鲁士大胡须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于1868年至1872年对中国进行了7次地理考察。确切地说,李希霍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德国人,他出生时德国尚未统一——德国的统一在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那时才有了“德意志国” —— 他只能算是普鲁士人。他来中国时,大清帝国刚刚平息太平天国运动不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之下,帝国的基石已经松动,江南各省渐存离心。李希霍芬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最远到达陕西宝鸡,并从那里南下四川成都,后顺长江而下,抵返上海。李希霍芬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才35岁,为了使考察顺利,他还将护照上的姓氏改为“李”,以便与当时的权贵湖广总督李鸿章攀上“关系”。但在考察途中,他还是遇到了危险。在山东博山煤矿,愤怒的矿工们差点把他围困起来,李希霍芬藏到当地的一个地主家中才躲过一劫。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受到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嘉奖和赏识,迅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名流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中国考察期间,李希霍芬发现,古代的时候存在一个从中国通向欧亚大陆西端的交通道路网。1877年,44岁的李希霍芬开始出版他的名著《中国》第一卷,他在其中提出“丝绸之路”的名字,并在一张地图上标注了“海上丝绸之路”字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