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着两千多年的小麦种植史,以面为食,早就蔚然成风。
面食大省无可厚非,但也正是因为面食过于好吃且数量庞大,反而忽略了对其的梳理与宣传,在全国十大面食排行中,竟然看不到陕西面的身影,这也侧面反映出陕西人对面食的自信与低调,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传承、整理与宣传必不可少。
梳理宣传迫在眉睫 重新审视陕西面食
今天,我们以历史和饮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陕西面食,跨越关中、陕北、陕南,包罗西安为首的十地市的面食,汇聚成一本《陕西面食》。以简明且优美的文字追溯每一道陕西面食的历史渊源以及制作方法,以精美的高清大图呈现每一道面食的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面食,让陕西人为家乡有这样丰富且美味的面食,以及悠久的面食文化而自豪。
因此,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主导、中国陕菜网和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共同策划,以陕菜网自身十多年对于陕西饮食的发掘整理的积淀,汇聚各地市餐饮人士、文化学者共同编纂《陕西面食》一书之事,在2024年,终于全面推动落地!
多年经验积累 专注必能成功
中国陕菜网专业研究宣传陕菜十余年,从陕菜文化研究、探访陕菜餐饮门店,到陕菜探秘之旅挖掘陕西各县区特色宴席和美食,再到考察陕菜供应链企业,对陕西美食全产业链进行考察研究等,依托对陕菜的研究,陕菜网助力著书一事,不遗余力。此外,中国陕菜网曾先后出版过陕菜文化系列丛书16本,在出版陕菜书籍上有着丰厚经验,这为本次《陕西面食》图书的面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平有保障 专家来坐镇
大型纪录片《千年陕菜》的总撰稿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龙过教授,担任《陕西面食》的主编。
但凡看过《千年陕菜》纪录片的人,总惊叹于这部片子的文字功底。《陕西面食》能邀请到田龙过教授担任主编,我认为是对这本书质量的一大保障。
《陕西面食》一书,邀请研究饮食文化多年的学者、老师、教授等专业人士,请教各地市餐饮行业协会的领导以及部分专注做餐饮多年的资深餐饮人,编写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而后通过两次会面编撰会议以及多次线上沟通,在不断讨论、增加、删减,激烈头脑风暴之后,确定编写陕西面食800余种。
由于陕西饮食文化包容性高,因此许多面食在陕西各地市都有普及。这一方面说明陕西面食在陕西省内流通程度高,是真正意义上大众都在享用并喜爱的美味佳肴,但同时也为编撰小组的工作无形中增添了一些难度,品类归属,究竟花落谁家,不敢轻易定夺。
《陕西面食》图书结构大致分以下部分:前言部分高度凝练陕西面食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人生百味;正文部分以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为分野,从烹饪技艺、饮食习惯以及民俗文化等多方面介绍陕西800多道面食;后记则是对陕西面食的未来展望,围绕陕西面食的传承与创新、破圈与出海展开深刻探讨。
内容有所保障,书籍的呈现方式则直接关乎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保障图书最终以最好的状态呈现,我们有幸邀请到石卓立教授担任《陕西面食》设计。(石卓立:一级摄影师、高级设计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长期担任摄影、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
图文并茂更生动 专业摄影各地跑
为保证《陕西面食》书籍用图美观和高级,陕西面食编委会成立了拍摄小组,不远千里,携带一系列专业设备,跑遍陕西省各地市——商洛、安康、汉中、延安、绥德、榆林、铜川、宝鸡、西安、渭南等地,驱车自驾前往陕西各地市进行拍摄。
这场关于陕西面食的马拉松,走到哪里,镜头就追踪到哪里,跑遍十余个地市,终于在9月中旬,全部照片采集完成并完成了后期制作。
各协会鼎力支持 为陕西面食正名
在书籍编写与拍摄的过程中,编委会也聘请各地市餐饮协会人员及专业人士作为顾问,保障了《陕西面食》编纂工作的高效推进。
《陕西面食》一书,涉及全省十余个地市,面食种类800余种,全书超16万字!集结70、80、00后等好几代人的智慧!这本陕西面食宝典,将在10月与大家见面!
在此特别鸣谢所有专家老师,以及各地市协会领导、成员的全力帮助,感谢大家对陕菜网长久以来的帮助与关注,感谢大家对本次书籍编写工作的大力支持!
邱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