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帧希 《车票·童车·百合》 纸本设色 209cm×160cm 2024年
陈帧希 《莲》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22年
陈帧希 《红妆》 纸本设色 33cm×33cm 2023年 纵观花鸟画的发展,宋末元初无疑是花鸟画发生转型进行写意性变革的重要节点。当下,探讨花鸟画写意性缺失与思考花鸟画创作的相关问题,回顾历史,追溯本源,在宋末元初的花鸟画面貌转型变革上或许能找到些答案与启示。自古以来,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回顾花鸟画的历史,在这门题材相似的艺术门类里,我们仍然可以从同一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去大致判断画作所属的时代,这一点应该就是时代性的明证。当下,对于绘画创作的时代性不妨可以从这一点去思考借鉴。结合宋末元初花鸟画面貌发生转变的历史时期,探究思考其转变背后的社会历史状况以及与创作主体内在思维的转变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而借鉴思考当下的花鸟画创作。
就社会层面而言,元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其在统治政策上与其他朝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宋到元的更迭,不同于以往汉族内部矛盾引起的政权交替,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交换,是蒙元文化对汉文化的统治与融合,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战胜,宋到元的换代所出现的文人士大夫遗民群体由于身处充满矛盾的社会,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背负了较前代遗民更为悲痛与复杂的情感,元朝90余年的历史,无法短时间内完全将建国初期的遗民情绪同化吸收,遗民意识几乎弥漫在整个元朝。在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元朝建立不久后的一段时间内文艺出现了较宋代更为自由且饱含情感的一面,影响了元代花鸟画的写意性变革,集合成此种情感的个体即绘画创作的主体南宋遗民画家对元代花鸟画的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分析理解转型背后的原因,也为我们进行花鸟画创作的探索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思考借鉴花鸟画的创作,离不开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元朝的文化统治政策带来了花鸟画创作群体的变化,继而产生了创作审美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创作群体的变化,元代之前,花鸟画的创作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是隶属于朝廷的画工,专为一些达官贵人创作,且形成了一整套创作技法体系,呈现出艳丽、精细的创作风格;二是文人士大夫,他们的花鸟画在创作技法上较为随意,侧重于一种情趣的追求。两种创作力量之间一直是一种对抗的态势。但到了元代,因为特殊的文化政策,无论是画工还是文人士大夫都不再受到赏识和重用,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身份上的差异,于是逐渐走到一起,实现了创作群体的融合,继而带来创作审美观的融合:一方面,画工的一系列创作技法得到了批判性的继承;另一方面,文人所倡导的精神追求也被融于其中,并强调两者之间的平衡。至此,中国花鸟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较两宋而言,元代花鸟画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和文人意识的渗透,呈现出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包含着元代特殊的社会历史动因和元代画家主体新变化的因素,也包含着绘画发展过程中由单一走向多样的自律性原因的作用。在这种变化背后,隐藏着文人艺术家自我意识和对艺术本体意识双重觉醒的重要事实。
创作者的自我意识觉醒与艺术本体意识觉醒的程度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面貌。元朝对于花鸟画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元代画家尤其是前朝遗老的精神寄托已单单不是个人精神的表达,而是代表着整个社会士人的普遍心态,是一种时代赋予的民族共通的情感。因此,在元代花鸟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感受到作为文人儒士的内在品格,外在表现为物象刻画的减弱和写意性的书写增强。这种情感较南宋时期那种激烈外放的情感表达更为中和,很多创作者都将主体的情感倾注于客体中,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融合,绘画经宋朝的发展,画家对水墨的认识与表现程度已然熟练,为元代墨花墨禽的出现提供了可行的条件。如郑思肖画兰无根,其意指自中原被蒙古族统治后,自己也和兰花一样,没有了“根”。兰花在郑思肖的眼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取悦于视觉的植物,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表现出了一种高贵的品格。这种融合对后来的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现象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下中庸、平和、内敛隐忍的一种文化自律。而这正是时代性的体现。当下,我们的创作也更应该深入传统,完善自身,解放思想,立足时代,突破自我。
当代的花鸟画异常繁荣,可谓百花齐放。画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来文化和中国各种艺术形式的养分,无论在造型、设色、技法还是构图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表现手法与题材较前代更为丰富。但静心审视和思索,不难发现当代花鸟画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在一些作品中,作者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吸引艺术消费者的眼球,造成过度追求造型的甜美和色彩的奇丽的现状,画家不太考虑或者较少考虑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理念,导致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及意境。而另一类作品,大量吸取外来文化,甚至照搬模仿,西体中用,作品带有一定的西方色彩和光影效果,过分追求写实,服务于所谓“画得像”的审美需求。使得作品一味追求形而忽视了神的表现,作品缺少了中国画的特点,欠缺民族审美。再有就是画家过分注重观念、工具材料、技巧形式,并以这些为终极目标来吸引艺术评论者和艺术投资者,使得许多画家舍弃了对传统艺术内在规律的精研与发掘,作品流于图解式的主题诠释,脱离生活而游离于大众审美心理之外。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社会、教育、自身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面对客观现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力所能及地关注自身,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去约束作为一个艺术家、画家、美术家、评论家的自觉,无法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从自身和艺术本体出发,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坚守和努力,水滴石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