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复盘“天津教案”,当时没有人能够比曾国藩处理得更恰当,但民风和舆论环境还达不到曾国藩的高度,所以炮火射向了他。曾国藩之所以看得更远,在于他独特的“笨拙”思维方式。
不同于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曾国藩总结出了一套“笨拙扎实”的思维方式。传统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如很多文学家的思绪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感性、随意性强。但曾国藩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异性,这种思维看似笨拙,却很理性、很实用。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仔细分析,杜绝含混不清之处,以保分析透彻。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与其“笨拙扎实”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每次处理完事情后,曾国藩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正是有这样的“笨拙”、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笨”到极致成了“聪明”,“拙”到极点成了“巧”。
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实践中,在他倡导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因此曾国藩被后世称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外交上,曾国藩提出“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把外国人当人”的外交观,这种把国家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观念,在当时是一种石破天惊的革命性观点。受他的言传身教,其次子曾纪泽谙熟国际公法,利用自己的谈判技巧,各个击破,把丢失的伊利通过谈判方式争取回国家怀抱。
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家教中,曾氏一门200年间出了200多位杰出人物,大多数都成为了科技、文化、教育、学术等领域的精英,无一败家子。曾国藩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对当今社会仍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