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1日
第三届“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举办
  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陵墓考古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阳陵作为西汉帝陵的典型代表,见证了中央集团大一统政权的形成和巩固,其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9月10日,“第三届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召开。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马宝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中国考古学会陵墓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焦南峰、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岗等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由陕西省文物局等单位主办,开幕式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李明主持。院长李举纲致辞,欢迎嘉宾并强调汉阳陵在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希望研讨会能提供新视角。焦南峰发言,强调汉阳陵研究对揭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和汉文化魅力的重要性。李岗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希望加强合作推动汉文化研究。马宝收指出汉文化的重要性及汉阳陵保护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鼓励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为汉文化研究和传承贡献力量。
  在主旨发言环节,四位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刘庆柱先生探讨了汉阳陵与中华文明特性之间的联系,强调陵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特征。他指出,都城与陵墓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通过陵墓的考古研究,可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延续性和统一性,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研究陵墓的空间分布与政治制度,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子今教授以《说阳陵兵俑“赤帻”:军制、服制与文化象征的考察》为题,结合阳陵兵俑“赤帻”实物与简牍文献资料,阐述其历史背景、军制和服制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揭示了“赤帻”在汉代军事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解读汉代的军事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克成教授以《遗产的空间叙事》为题,解读了遗产空间叙事的概念和方法。他指出空间在叙事中的作用,强调其本质在于连接遗址、历史、观众和城市。他提出大遗址规划应重视文化属性,尊重历史原貌,并通过合理布局创造吸引公众的空间叙事环境,以促进与古人的共鸣,并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转化。
  马永嬴研究员的《霸陵邑的探索》聚焦于汉文帝霸陵邑的考古研究,他分享了近年来在霸陵邑考古探索中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霸陵邑的置废时间、有无徙民以及所在位置等问题的新方向、新思考。
  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专家们交流了关于陵墓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文物研究和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包括遗址、墓葬和文物的解读以及考古技术的创新。他们还深入探讨了汉阳陵与汉文化的研究,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了汉阳陵与汉文化的关系,为理解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供了多样的学术视角。此外,讨论了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汉阳陵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综合性发展方面。
  会上公布了近期陵墓考古新发现,交流了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学术新观点,促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为汉阳陵考古研究和汉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