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源头,中国最古老的歌词总集是《诗经》。《诗经》的歌词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意思基本一致的内容不停地重复,其中的故事简单而语言凝练,且很是工整。当代歌词就是继承了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说陕北民歌的歌词有《诗经》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算是夸张。随便举一个例子,《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民歌歌词何等的相似,整首歌词是对一个在“桃花盛开”季节,即将出嫁姑娘的祝福。如果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
桃花盛开千万朵,花开鲜艳红似火。
美丽姑娘要嫁人,欢喜迎进夫家门。
桃花盛开千万朵,结的果实大又多。
美丽姑娘要嫁人,早生娃娃是根本。
美丽姑娘要嫁人,和睦相处万事兴。
三段格式完全相同的歌词,很好入乐,用现在的歌曲结构谱曲,非常规范,可以把第三段作为副歌或者重复高潮的乐段。而在当时,应该和原生的陕北民歌一样,是相同的旋律或者完全就是吟诵三遍,当然也可以有更多的方法,我们不得而知。
我个人以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歌,大多传承了《诗经》的衣钵,也有汉乐府的影响。到了唐宋的诗词,虽然也是吟唱出来的,但其中的文人气息越来越多,直白的东西少了,婉转、含蓄的味道多了。从文学的意义上看,唐宋的诗词价值大一些,但从传达人民群众内心世界、了解社会状态的方面看,诗经乐府似乎更有价值。
每一个民族,甚至是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状态,都有自己的民歌,它是最多的人群表达情感的载体。正是因为没有更高的平台、更合法的地位,人民大众才自娱自乐,吟咏自己的生活,创造了倾诉内心喜怒哀乐的歌唱,来发泄情感。如果没有了这样一个载体,我们无法想象,底层人的生活会变得多么凄凉而乏味。与此同时,在过去千年的封建社会,当政者也是从民歌中体察民情,调整政策的。即使在资讯极其发达的当代社会,民歌中的世界依然精彩。正因为如此,民歌才被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追捧。
世界上没有好的民歌和不好的民歌,它离不开它生长的那片土地,受那里的山水环境、季节气候、生活习俗影响。一旦听到歌声,演唱者生活的地方就会展现在听众眼前,无论是村庄集市、山川河流,干旱少雨、贫穷富裕,还是江河纵横、衣食无忧,都会在民歌中表露无遗。人们爱民歌是因为民歌里有一番自己从未见过的天地,是从民歌中能够体味到现实中无法遇到的广阔和深远,也可以与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前的祖先们交流。
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数不清的民歌中的一朵艳丽的花,与所有的民歌一样,它是陕北那片土地上人类生存的足迹,是陕北人现实生活的写照。民以食为天,生活的基本保障是人生活的第一要求,人们的任何一种活动,几乎都是为了改变生活状况而进行的。“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庄家人就盼一点好吃穿。”语言朴素,却说出了劳动人民的艰难与困苦。几千年来,普通老百姓都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吃不饱穿不暖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一个朝代的兴衰,就看人民大众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历次农民起义都会有“民不聊生”的表述。所以说在民歌中能够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
然而在物质需求极度匮乏的年月里,“吃穿”就是最奢侈的“梦”。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也是触目惊心的:“毛眼眼流泪袄袖袖揩,咱穷人把命交给天安排。”几句歌词,直白地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然而陕北人的胸怀是宽广的,就是要把穷日子过得有点色彩,悲悲切切有,对美好日月的追求更要有。你看,但凡能解决一点点吃穿,哪怕是粗茶淡饭,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积极向上的态度。“黄蒿钵钵芨芨草,都是我们庄户人过光景的宝。”我们其实对“人民”“百姓”这些词的概念并不清楚,读透了民歌之后,你会明白,人民就是面对任何困难、灾难,甚至死亡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认知,然后很淡定的那些人。他们的追求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的浪漫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他们都是英雄。“牛走大路虎走崖(读挨),不因为看你我不来。”“百灵子雀来百灵子窝,谁不知道哥哥没老婆。”“水地的萝卜旱地的瓜,因为找哥哥挨过打。”“盘畦子韭菜清水浇,泼上性命咱们好到老。”没有必要用文字去解读,去分析,所有的情感、爱恨、梦想和希望,都在这些不华丽、不张扬的文字里。无论它唱的什么,合乎不合乎伦理道德,你获得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远远比文人墨客的煽情要真切、伟大得多。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的大多是男女之事,有爱情的、有怨恨的,也有因爱情而产生的各种故事。所谓的爱恨情仇,是每一个创作者不可逾越的存在,而书写女性的篇章应该是更多的,她们是文学艺术的主角。陕北民歌表达爱情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它的辨识度与唯一性,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今天,这样的所谓农耕文化的产物,依然是人们追捧的热门,我们看看在陕北民歌中对于爱情的几种精彩歌唱。表达思念的:“脚站(音za)上石头手扳上墙,眼泪滴在墙头上。前洼上糜子后洼是谷,哪达想起我哪达哭。白天想你出不了门,到夜晚想你反不转身。”反对包办婚姻的:“绵羊山羊分开走,自己的男人自己瞅。花生剥皮白仁仁,心里头只有一个人。”还有对婚姻不满意,勇敢去寻找爱情的:“穷来富来我不嫌,喝酒赌博抽洋烟。”“白黑豆皮黑黑豆皮,人家寻得好女婿,奴家的女婿死呆谜!”“半夜里得病鸡叫埋,临死还做了一双上马鞋。”把妇女们求解放求自由的精神表达得充分而坚定。其实直到今天,女性与男性之间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一千年前遇到的情感和生活困难,没有本质的区别,《诗经》和唐诗宋词,《红楼梦》与当代文化所讨论的事物,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可以高度契合的,民歌也是如此。
不错,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就是描写女性的,一方面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用这两个字不一定准确),沦为被“买卖”的物品,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她们又是男人们追逐的对象,有权有势的男人们愿意一掷千金,让她们享受荣华富贵,但这个后面却是男性权力和金钱的炫耀。当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心理,人们又会把女性比作“祸水”“妖精”,会让社会发展中的某些状况,积怨到女性的身上,“红颜薄命”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的产物,陕北民歌自然也逃离不了这样的“窠臼”。“红布小鞋绿线锁,狠心的爹娘卖了我。一卖卖出十八里,人家吃饭我受饥。”“天上的老鸹把眼掏,地下癞狗把尸餐。从前取过千般乐,死后没有一人来。”但无论怎样,还是挡不住真正爱情的发生:“山羊绵羊五花羊,我给你扯上一件花衣裳。”“前窑里点灯后窑里明,只有干妹妹知道我的心。”“天上的星星数北斗明,我心上只挽你一人。”陕北民歌用最精彩的语言,描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这就是它久唱不衰,能够深入人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民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充满情感的踪迹,任何一种艺术和文学样式无不在民歌中汲取营养。这是为什么呢?其一是因为它的节奏,古老的节奏是极其生动的,它的变化也许不多,但那却是发自灵魂的,没有什么修饰,你能够听到祖先的呼吸。因此民歌的节奏是每个人能够寻找到源泉的唯一艺术存在,无论哪一种民歌,都有最原始人类生存的样貌。其二是因为它的真实,有了文字之后的创作,没有人敢把真实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坦陈,“伪装”是所谓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大的敌人。但人们在民歌中间找到了真,刻骨铭心的爱,海枯石烂的追随,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愤怒,精神愉悦后的洒脱。这些或痛苦或浪漫的情感,我们只有在民歌里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其三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的不同,如果大家都说一种语言,人类不会有今天的文明。一切的创造力,一切的精神力量,都来自语言的驱动。我们在民歌里听到的语言是老先人说的话,由于年代久远,所以精深奥妙的语言只是只言片语,然而就是在这只言片语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进程中的艰难和英勇。
编这本陕北民歌精选,我花费了很大精力,一年内基本没有干什么事情,脑子一门心思在陕北民歌里,经常是被那些来自民间的精彩语言感动得泪流满面。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对原始生活状态的一种破坏,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新文明的产生都是需要建立在已经有的文明之上的,民歌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不可能知道最早民歌的样子,今天我们看到的陕北民歌也是一样的。它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从口头吟唱到文字、乐谱记录,再到演奏……这样漫长的过程也为我们现在的研究带来许多的问题,有些是不可弥补的。比如唱词里面的许多文字和内容,都不一定就是原始的正确表达,口口相传,误读、误唱在所难免。尤其是方言,很多的读音在汉字里面找不到同样意思的文字,只能用相同的读音代替,但意思不一定准确。此外,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这些地方的民歌互相交织,没有办法理清楚,两省交界,语言、生活习俗完全相同,这是不好避免的事情。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前辈做了很多田野采集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很多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的。与此同时,每一个人在编辑的时候都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对民歌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民歌的情感。无论如何,只有对方言十分地了解,对一些在传播中变异了的语言进行翔实考证,尽量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问题,才能编出值得相信的文本。有一些版本,在编辑的时候,把原来的方言读音进行了修正,或者根据意思进行调整,这是不可取的,会损害民歌本身的味道和意思,我的原则是尽量原封不动地把最老的民歌歌词呈现出来,尤其是方言,更是不能随意改动,因为方言才是民歌最大的魅力。
(作者系中国音协理事、陕西省音协名誉主席。此文是作者为担任主编的24卷《陕北民歌大典》,并负责选编的《陕北民歌歌词精选》分卷撰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