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之夫妇墓志》于1965年出土于象山一号墓,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石质,长37.4厘米,宽28.5厘米,厚12厘米。于东晋永和四年(348)随王兴之亡妻宋和之卒后安葬时埋入。该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墓志两面镌刻文字共203字,其中正面为王兴之墓志,115字。
《王兴之夫妇墓志》字迹为隶书,字体方正严肃,规整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笔画挺拔,行气疏朗,尽显古拙质朴之气。其点画之间、转折之处仍然承袭汉隶书遗韵,然字形结构似与魏楷有几分相似,结体更与东晋义熙元年所立《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相近。是中国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发展的重要书迹。
书法上其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其笔画或书丹或行刀皆方俊至极,虽有圆转承接,但难掩其方。笔画方挺,但绝无拖沓僵正之感,其势有仰有俯、有厚有瘦、有侧有正,其态万千。正如一个“日”字,第一笔竖画有正有侧,横折之竖画部分三字同碑,一个左倾,另一个右倾,还有一个则正,虽有变化但微显,然在此碑此态之变,让刻板的形象随之遁形。如此等同者亦有“之”字,末笔亦方亦圆,有平直有曲翘,上部点画则各具形态,各司其职,将方锐俊朗之态再次弱化。古人书字,能为如此个性之作,亦能化其个性之锋芒,在高超的技艺及文学底蕴下尽显风采,而其在细节处理上的细腻更令人折服——制造矛盾之至是能巧妙地解决矛盾,对立统一的书作更值得人寻味。
整理:薛鑫 李磊
历代书论选
“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释义:书法的“仪态”,表现为旋转、翻折、进退处应当体现仪态威严、神气光彩焕发,笔势随着意念而发生,这便是书法结字的核心。
浅析:这表明在进行这些动作时,不仅要有技巧和美感,还要有庄重的气质,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意味着在执行动作时,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自信的表现,使整个人焕发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