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唐伟 通讯员 郝明森 郑伊雯)今年夏天,汉中市镇巴县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其中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开展的非遗研学游,成为“暑期档”热门。
研学“搭台”,消费“唱戏”。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将丰富的民歌文化、红色文化、苗民文化、山水文化等热点资源相结合,让旅途变成“行走的课堂”。引导非遗传承人开设内容丰富的非遗研学课程。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争取更多高校社会实践基地落地镇巴,不断扩大镇巴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暑假以来,来自全国各地30多所高校、中小学校的近1000名学生开启“行走的非遗研学课堂”之旅,感受镇巴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镇巴县在推动非遗苗绣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在推进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路径”。不断培育和打造苗族刺绣特色产业,形成了集“研、产、销”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苗族刺绣产业链。越来越多的苗族绣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苗绣非遗。
一年来,镇巴县依照“非遗项目差异化、实践体验综合化、线路布局全域化”的原则,把非遗元素融入全县的文学游、生态游、廉政游、红色游、健康游、自驾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凭借国家级非遗项目镇巴民歌打造的民歌小镇黎坝镇春生社区,入选陕西省 2024 年乡村旅游示范村。
镇巴县还制定推荐目录,公开 17项非遗特色美食,供游客打卡点单。与高校合作,推出系列非遗文创产品,依托 30 多家传统手工作坊、非遗工坊升级产品生产,成为游客喜爱的随手礼。其中,三家省级非遗工坊年销售收入超 500 万元,镇巴宣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明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
截至目前,镇巴县已有3个省级非遗工坊。同时,完善县级非遗工坊、非遗体验基地、展示厅、传承人体验场所和传承人工作室建设50多家,将当地代表性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空间,打造搭建非遗展示与技艺传承的特色景区,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