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7日
《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20)
○ 王鹏程
  11月7日,康有为参观陕西省图书馆,题“兰台石渠”,抚“昭陵四骏”,游碑林、大雁塔等。
  康有为一边游览,一边演讲,内容涉及政治、宗教、人伦、文化艺术、天体运行、显微镜等现代科学。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宣传孔教和自己“虚君共和”的政治理想。据康有为门人邓毅、张鹏一讲,康有为在西安期间,主要做了以下演讲:14日,刘镇华邀请康有为在易俗社演讲,参加者有军署总司令部全体人员、各师长统领,省署政务、财政、教育、实业等各厅厅长,以及审检各厅、警务督察各处全体人员等。下午1时,康有为乘汽车至,门人邓毅、张鹏一陪同,“雪亚督军率军政法警局所各官长迓于社门,军警举枪,军乐齐奏,诸官长鱼贯入座”。康有为起而言曰:“关中为周秦汉唐故京,数千年第一文化之区。鄙人想慕已久,顷承刘雪帅盛意,远道招请,又过承诸君殷勤厚意,今日欢聚一堂,私心非常感喜。”他“讲天人之故,与大小修短之理”,大谈天文学,用通电理论讲仁学,扯了半天,落脚点还是孔孟之道、天下大同。
  15日,康有为应陕西学界邀请进行演讲,地点仍是易俗社,刘镇华率政要出席。据康氏弟子记录,“学界到者三四千人,卫队肃立,兵乐欢迎,楼上楼下皆满,楼板几坠,后至者不得入。兼座刘公、景教育厅长迎于门外。先生登讲台,兼座报告欢迎词”。康圣人虽然思想落伍,但名气很大,所以听讲者甚多。康有为开场即称赞关中文化“最古”,话锋转来转去,最后万变不离其宗——孔教与他教之异同,孔道之宜崇。16日下午二时,应西安青年会之邀,康有为做演讲,“各会员各界人士听讲者二千余人”。主旨是以儒家立场,讲仁爱之道。
  17日下午二时,应孔教会邀请,康有为做演讲,地点在文庙。“时兼座刘公、长安知事王君卫辉、李敏修、武陟、王湛尘先至绅学,各界来者万余人,门厅内外几无立足地。刘公请先生暨同来诸子本会各员于大成殿前行释菜礼,先生初献,刘公亚献,李敏修终献,陪祭者同行三叩九叩,首礼礼毕”。康有为长篇大论孔教儒学发展史后,落到他的《孔子改制考》等儒学著作上,认为按照自己所述发展儒学,“孔教可兴旺,大同之治可睹”。当天下午,他参观孔庙,在西安文庙大成殿前三跪九叩首,以示不忘至圣先师。
  19日下午二时,康有为到万国道德会西安分会做演讲,“刘兼座有公事不克前来,派省署景科长莘农代表陪讲入座”。康氏比较了东西各教,说自己的《大同书》“即拟联合诸教”,希望万国道德会“诸君具此愿力,望各努力以期成德,岂惟一省上一国之事,其将行于大地各国,有厚望焉”。
  连讲五场之后,康有为于20日起开始游览,刘镇华“派员兵治行护送”。十天时间,康有为相继游览了西安近郊的南山、樊川、杜陵、南五台圆光寺、兴教寺、兴国寺、牛头寺、杜公祠、太乙谷等名胜。
  29日上午,康有为邀请长安县知事王书樵、前翰林院侍读学士薛寿萱、孔教会会长寇立如等二十人,乘汽车至董仲舒墓拜祭,宣读祭文。并做讲演“畅述董子发扬孔道之功”“使董子,《春秋》之学,昌明于世,则孔子之新教,必大闻于大地万国也”。
  30日,康有为应佛教会邀请,发表演讲。此次演讲,引出了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盗经事件”。当日晚,康有为从西安出发,游咸阳周文、武、成、康诸陵,“观者甚众”。康有为“为演说文武往事,劝勉乡人”。
  关于康有为西安讲学,米暂沉在《刘镇华的一生》中是这样评价的:
  康到西安后,刘镇华待以上宾之礼,他躬亲陪同康圣人(当时陕西人是用这样带有讽刺性的名字称呼康有为的)坐着轿子游览古迹名胜,到处作诗题字,在孔教会讲学等等。这还不算,有一天,省长公署通过教育厅长景志傅命令西安各校师生到易俗社听康圣人讲演。当然对于康有为这样的人,西安的学生也并不怎样陌生,在教育厅的通知公布以后,学生群情哗然,认为“刘兼座”在和学生开玩笑。经过学校当局的说服动员和威吓,学生们既不敢不参加,也还想借此机会看看“骨董”。那一天是教育厅长景志傅主持大会的,“刘兼座”也站在台上。经过主席对康有为的道德文章大事吹嘘一番之后,康有为出台了,白发白须,穿着一件兰缎长袍、青马褂,头上戴一顶瓜皮帽,帽顶上缀二个很大的红色帽结。他这种怪样子一出现,立即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康圣人倒没有什么不安,“刘兼座”看见情况不好,站起来很严肃地命令学生镇静听讲。康圣人开腔了,他满口广东话,因而请了一位陕西富平人张某做翻译。康讲的是“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的“则”。康第一段刚讲完,翻译正在翻译的时候,学生们就纷纷退席。刘镇华命令门口的卫兵阻止,这还不行,有的学生从窗子跳出去跑了。最后刘镇华令军队包围了易俗社,这才勉强留下稀稀拉拉的一些人听完了讲演,这一幕好歹就此了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