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31日
佳县:黄河文化赋能乡村焕发新活力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在榆林市佳县这片广袤大地上,黄河文化的深邃底蕴如同一条纽带,将自然之美、人文之情、历史之韵紧密相连,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
  红枣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佳县是我国红枣的起源地之一,有着3000余年栽培史。2001年,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目前,佳县有红枣林82万亩。
  在佳县红润枣业专业合作社的红枣种植基地里,负责人高润红介绍,目前合作社拥有3000多亩有机红枣基地和2000亩酸枣基地,建成3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业务覆盖6个乡镇17个村,累计带动1000余名枣农增收致富。合作社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基地生产的干制红枣、紫晶枣、黑晶枣等优质红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佳县立足资源禀赋,通过举办佳县枣花旅游节、红枣文化旅游节等,持续叫响“有机枣都·陕西佳县”品牌;通过明确红枣加工方向,确定优先发展、重点培育、长远孵化的加工品类,针对性地扶持或培育加工企业,并以工带农,优化佳县红枣种植结构,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构建红枣优势产业;提升初级加工业,孵化精深加工业,做大佳县红枣加工集群,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俗游让美丽乡村火起来
  地处黄河近岸的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是有800多年历史的村落,这里四面环山,枣林层叠。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底蕴,依托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成功打造了集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模式,让全村百姓通过旅游业实现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要做‘三院’建设,就是学院、医院、养老院,让老年人住得开心,让年轻人愿意回来。”佳县坑镇党委书记贺建江说。
  如今,赤牛坬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2023年游客达40万人次,带动各项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000元。
  文旅融合激发经济新活力
  佳县位于秦晋黄河大峡谷腹地,黄河流经县域73公里,占陕西黄河流域的10%。
  在黄河畔矗立的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通过浮雕、VR体验等多种高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和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魅力。如今,该博物馆已成为推动佳县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据统计,自2023年10月开馆以来,该馆已累计接待游客22.3万余人次,间接带动旅游增收44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践行‘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环境提升、乡贤助力、组织保障’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重点打好‘红色、黄河、白云山’三张文旅牌,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以文化赋能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说。